山   難     方向明

 以往出現的山難事件,不少都是相當嚴重,也許以上事件不是自己親眼目睹,加上出事者亦不是自己相識,所以感覺不大強烈。

  近日,有位陳姓行山漢在昂深石澗墮崖受傷昏迷,在報章上得知原來那人正是自己認識的好友時,心情沉重得很。

  在筆者眼中,陳姓行友是一名身手了得、充滿活力,而創意又份外獨到的老前輩,只是安全意識稍為忽略而已,據報章的轉述,可能他當時一時失手,以致受傷。

  回望近兩、三年,自己開始涉及參與此類攀險旅程,期間目睹不少命牽一線的時刻,包括看到一位行友由兩層樓般高的崖上直墮,幸好其傷勢尚算輕微;一塊如十二人檯般大的大石從直崖上破林飛墜進崖下,當時還有數位行友在崖下穿過,幸運地那石只在他們的身邊掠過;一塊有壘球那樣大小的碎石,急速地從瀉坡上衝下來,僥倖地筆者及時蹲低,石塊擦過頭髮後繼續墮進山坡之下,沒有擊傷其他行友……有時甚至多到有點麻木,現在回想起來,每一次都有頗大機會奪去人命的意外,奇蹟地沒有發生,真的深感好運,不過所謂上得山多終遇虎,有時也明白幸運之神不是常伴身旁。

  但會否因此對行山活動存有陰影?其實每一次進行任何戶外活動時,難免存在一些危險,即使是平坦易走的路徑石澗,皆有可能受到任何小小因素(例如絆到地上的籐枝、滑腳、誤碰鬆散的石塊等。),也可以造成重創,難道從此不涉山水一步?問題在於如何盡量減低發生意外的機會,唯一方法是時刻保持清醒和專注。另一方面,避免因為挑戰個人、對方,或者純為追求刺激而冒險幹出力有不達的行為,例如掛起暴風訊號時到大浪的海灘滑浪、摸黑游泳、欠缺足夠的器材下,冒險攀爬難度極大的險崖、惡劣天氣之下獨自到杳無人蹟的荒郊旅行……等。基本上,只要大家懂得避重就輕的話,任何旅程都是安全的。例如避免強行試闖極奇險峻的崖峽、行經碎石河時切記減輕步伐及留意四週的動靜、減少在惡劣天氣之下到一些存在頗大風險的地方繼續行程、風急浪勁時切勿渡海入洞等,絕對有賴各人的危機意識和合作,不可經常心存僥倖!

  其實各種類型的山難事件已屢見不鮮,事後多位行山專家照例提示一番,但看來那些說話的作用似乎不太湊效,始終本身的安危是個人的,希望大家今後仍要多加留意!

  最後,筆者借此祝福那位陳姓好友能夠早日康復,將來再次共同遊歷香港的名山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