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墨守成規的觀點估計安全    呂沛銘

 九月一日報章消息:一名少年在一號風球懸出時在石澳海灘游泳,不幸被大浪捲走溺斃。為甚麼這少年在一號風球下仍去游泳?筆者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樂極忘形,祇顧享受而忽視環境的不利,也就是理智為情感所蔽;另一可能是以不正確觀點來判斷天氣,特別是以墨守成規的思想來衡量環境。關於前一種,筆者在《勿使理智為情感所蔽》一文(刊本旅訊九九年十一月號)有詳析;本文是對後一種的評論。

  眾所周知,一號風球是戒備訊號,表示有一股熱帶氣旋或颶風進入本港周圍四百里範圍以內;當該氣旋或颶風更為接近本港,使境內風勢加強,三號風球即懸出。有人以為一號風球懸掛時,作水上活動並無危險,因此仍在海中游泳、划艇、玩滑浪風帆等,直至聽聞三號風球懸出才上岸。無可否認,一號風球並不表示颶風很接近香港,且海面有時顯得風平浪靜,惟以風球的號數作為安全程度的指標,思想未免過於僵化。

  另一例是:筆者在懸掛三號風球某天,在一青年中心看見十多名青年正備好行裝,等待出發往郊外遠足。筆者問他們為甚麼仍欲遠足,他們回答說:「我們當然知道現在不宜遠足,但天文台已宣佈三號風球即將除下,我們現正聽著新聞廣播,當聽到三號風球除下的消息,便立即出發,因為不安全的時間已過去,而且現在的天氣仍是陽光普照。」這群青年亦同樣以墨守成規的觀點來估計環境安全。

  無可否認,三號風球除下確表示風勢減弱,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因為天文台所懸出風球的型號,是以當時平均風速來決定,並非僅以某一地區的風速為依據。假設香港是一完全平坦地區,則任何方向的風吹來時,境內所有地方的風速均是一樣;但香港山區的面積較平原為廣大,山丘有阻擋風勢作用,例如風從東面吹來時,香港東部首當其衝,故此地風勢較其他地區為強。天文台在境內設有幾個風力偵測站,分佈不同地區,如長洲、橫瀾島、大老山、京士柏山等,風速的平均值是據這幾個偵測站所錄得數值算出,應懸掛那一號型風球是以平均值為依據。例如每小時風速平均值介於22至33浬(即海浬)時懸三號風球;介於34至63浬時懸八號風球。天文台除報告平均風速外,尚發表陣風最高紀錄,這瞬間陣風速度比平均風速為大,例如三號風球時,陣風最高速可達每小時60浬以上,八號風球時可達每小時100浬以上。

  三號風球剛除下時,有些地區的風速可能仍屬三號風球的速度,特別是陣風速度,且狂風大雨仍有機會出現。同樣地,一號風球剛懸出時,有些地方的風速已達三號風球速度,視風吹的方向而定,這時郊外環境往往不如想像中那麼安全,尤其是海上環境。

  以風球號數來估計環境安全,是一種墨守成規的觀念,如此估計未必準確,若因估計錯誤而去作郊野活動,當陷入險境時,可能來不及補救了。(本文所述颶風訊號知識取自天文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