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頌「黃龍石澗行」      ERNEST

 香港的山水真的很有特色,四季分明,不同季節有不同樂趣。春天賞花,夏天穿洞觀瀑,秋天行山,冬天各適其式,特色與樂趣兼備,對著繽紛美景,就像劉姥姥入大觀園,凡事好奇。遇難忘旅程,總想講千百次,讓人分享,又或者其他的前輩告訴大家他們的奇遇,極希望以粗疏的文字引出珠玉來。八月黃龍坑遊,對黃龍瀑布群的多變,水流的澎湃,深印腦海,直到現在,還瀝瀝在目。

  這篇仍是讚頌黃龍石澗。但,她是否值得一讚再讚?答案是肯定的。請看看前輩的描述:她歷來長列新舊九大石澗,將來評選亦復如是,從地形看她「包含谿澗中所有風物,諸如懸谷、直峽、瀑布、急流、淺灘、礫石、壼穴、瀑布下潭曲流帶……等等,可謂盡善盡美。」以文藝筆法形容諸瀑,「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狂怒若真龍,屬臥虎藏龍之地,在外國亦屬罕有。

  回想八月,雨後的黃龍坑,水以雨為勢,配合地形,頗有泰山壓頂之勢。欣賞她,可分三段:在水閘口前,水閘到臥龍長嘯,然後到三龍峽。

  由澗口起行,黃龍的威勢,已露端倪,到中途「已聽聞流水隆隆,見各瀑流水從天而降,像九龍嬉水,互不相讓,更化成一匹匹白布」。這個表演,大戲叫「耍身段」,考科舉叫「先聲奪人」。從遠處看,真的很動人。

  從閘口到臥龍長嘯是第二段,「溪水已蓋過河岸,水位遮去很多石頭」,筆者更「被洶湧流水嚇一跳」,大家如何面對?「有人在澗中紮起繩索」,「自發行友扶持」,「大部份順利而過」,「經驗淺的行友,無可避免的跌入水中」,領隊呢?「是帶領餘下行友上行(小徑)闢路」。是危與安的抗衡,雙方初試啼聲。

  黃龍又怎會輕易放過大家,這段開始,「臥龍甦醒,不止長嘯,簡直在狂吼」,水流更急、更凶險,因為遠處是黃龍瀑,她「集三龍的力量,水流如萬馬奔騰,物不能擋」,這景象我可以怎樣形容呢?想了很久,何不從臥龍的角度,看這批外來者?她眼內的人物會是…行友(太普通吧!),雜牌軍(太攪笑),志同道合(對一部分人而言),「烏合之眾」(對立性強)像靈光,閃入心頭,連忙翻「漢語大詞典」,解釋是「指像烏鴉般聚合」,比喻「意為臨時倉卒集合起來,沒有組織的人群」而矣。是啊,主要用於雙方角力對峙時來評估對方實力的語句。這是貶語,我頗擔心,會否有人自解自說為「當有事發生時,就會卸膊,只顧自己不理他人,完全是不負責任的人物」,想深一層,這是從龍的眼看人類,是大自然與人類的搏鬥,若有其他想法,那就………只有無言的苦笑。

  狂吼的黃龍,向這批「烏合之眾」發出警告:她才是這裡的主宰,驅使水洶湧而來,凡進來的,……相爭的結果是:黃龍只能對那些「設備不全,技術不精」的行友「跣入水中」,因為「可幸的是一直有資深行友自發的浸在水中幫助扶持」,而領隊則再抄小徑而行。

  戰勝這段澗道,便到三龍峽,大隊大休,可以很舒服欣賞左龍的雙龍出海,右龍的彩虹,龍尾瀑的穩重。

  整個行程之成功,既要領隊有膽識,更要一班「指導避位及開路,難行之徑更指引他行拐彎,大公無私」的「志同道合」朋友,最重要是有狂吼的黃龍的挑戰,缺一不可,才能有今次難忘之旅。故此,結尾時要特別點出隊伍組織,首(隊頭)尾(隊尾)呼應,服務行友(義助人士)在中間,雖無紀律之名,卻有紀律之實。義助人士眾多,只能「掛一漏萬」地以領隊之名作結,亦對黃龍作「烏合之眾」式反諷。

  有謂「山水有情」,情在那裡?情在山水裡,在隊友間,在鄉間的村民中。若能投進山水間,人亦括然開朗,心胸廣闊,對茶杯風波,多能一笑置之。當然,能夠將山水之樂或個人感受,以不同角度為文描寫,而超越「吹吹水」,「人云亦云」水平,這不啻將山水變得立體,更是郊聯與行山界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