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不吸引!?     簡培發

 經常聽到人說:「一代不如一代」的嘆語。窄義而言,一般人多認為現今的青少年不論在體育、待人接物態度……,的確令人感到世風日下。

    在這裡我想談談為什麼行山活動總是難以吸引青少年參加。我並不是專家,但我的工作是天天對著一班青少年,十多年的工作生涯裡,對他她們的心路、反叛、自我角色的認同,不多不少有點體驗和經驗。

  一、 行山活動苦悶
青少年追求同儕間的認同,角色相互炫耀,活動要趕上潮流,現時流行什麼,相當敏感,什麼滑板、Hip Hop、粗口歌……不知風麾多少青少年,從這些活動中相互模倣,競爭……,務使在同儕間樹立地位。
參加行山活動,隊隊都在老化中,行友無五十,都有四十,三十多歲已屬年輕一族,青少年的出現簡直是「異類」,各行友流動性高,年紀的隔膜,令他們退縮,不會參加行山活動。
在行山過程中,幾小時都是在山頭上走來走去,你說悶不悶呢?青少年喜歡埋堆。有人說在行山過程中,不會感到納悶,可傾聽大自然的音樂,研究海島岩石……,很拘歉,礙於學識領域上,他們還未夠班。

  二、青少年缺乏耐力
現今的青少年生活好食好住,不知什麼叫「貧苦」。小家庭組織,獨生子女,形成父母加倍寵愛,孩子吃點苦便叫苦連天,有些父母更怕傷害「龍」身,並不鼓勵孩子多運動。最近報載,香港青少年體質普遍久佳。「筆者」任教體育科,一般學生都不喜歡運動,十多歲有些連跑步也不曉,跑不到二個藍球圈,便喘氣如牛,這情況比比皆是。
行山是一項全身運動,肩腰要?得,腳要行得,更要日晒雨淋,行幾個小時山路,崎崎嶇嶇,在體質差,沒有耐力下,他們根本就避而遠之。貪舒避苦是人類最大的惰性。

  三、社會生活多姿采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生活普遍困苦,孩童時代沒什麼活動,射波子、拍公仔紙、上山捉金絲貓……,算是城中孩子的逍遙活動吧。記得七十年代,筆者參加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現改稱青年獎勵計劃),那時要經面試篩選。現在呢?參加人數每況愈下,課程要求越來越低,連一些制服團體也在鬧荒。
  香港經濟起飛,人均收入未富,現今的青少年活動的確多姿多采,齊齊玩電腦、滑板、Hip Hop、電子雞,有些因課業忙……,行山、咁辛苦、咁花時間,咪搞我!

  四、缺乏支持
香港的行山活動,一向都是由民間組織推動,康體署一年中只在秋冬季點綴,趕下熱鬧,而我們的教育體系中,以智育為主,群體育有名無實,家長們也熱衷於智育的追求,升學成績是最重要的取錄指引,群體育根本就是一條死路,看看香港頂尖運動員的出路,著實令人唏噓、惋惜。

      後話
  在這裡我並不是潑冷水、倒米,這是現實的。有某組織有計劃推動青少年行山風氣,其義可嘉,但不要存願望。我倒認為不如推動成年人行山風氣,主要原因人成熟了,個性穩定了,生活安定,享受行山,從行山中可讓他減壓,享受大自然,身心康泰,認識新朋友,而青少年還未到這段人生經歷碑。

  如何推動普及青少年行山,勸我在此說:「No Way!」可以推廣,但不感樂觀!。這是我個人工作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