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求疵?    李維安

 啟用不久的香港中央圖書館,門前刻有古今中外名人雋語的石階,把現代中國著名文學家錢鍾書的名字,錯刻成「錢鐘書」,傳媒發現後將之視為笑柄。個別文化人認為,這次事件反映負責的人員文化水平不足,沒有發現錯誤。

 其實,只要有文字的地方就有錯漏,兩者就像孿生兄弟,亦如影隨形,除了源於大眾文化水平懸殊之外,部分還涉及處理上是否仔細的問題。

 荃灣海壩村古屋,今為環保署資源中心,處於德華公園一隅,中心外一度用作分隔與公園空間的矮牆上,懸有一對聯:『環球如染穢堪驚眾口無宜食,保命不除汙試問何人有樂居。』聯首嵌『環保』二字,對偶尚算工整,惟於製作期間,竟將上下聯位置對調,其後亦未被發現,足見施工時的大意與驗收程序之馬虎。

 本港街道名稱,應有一套官方用字標準,毋庸爭拗。但官方名稱亦偶有『蝦碌』,經典者莫如油麻地眾坊街 ( Public Square ),由於昔日的繙譯水平不足而被誤為『公眾四方街』,用了亦有一段頗長的時間,始得以正其名。荃灣廟崗街 ( Miu Kong Street ),其洋名早期被誤譯為 " Mui Kong Street ",兩英文字母位置對調,發音迥異,今已更正。荃灣芙蓉街,部分路牌上的芙字誤植為『芺』,雖一筆之微,卻另有其字,音義均不相同,現時,正誤路牌並存於這條長度僅一百公尺的街道上。

 漁農自然護理署,張貼於郊野公園內一張有關植樹的海報,其中提及施肥部分,將肥料的主要成分寫成『氮燐鉀』。『燐』、『磷』兩字,在辭書上或可畫上等號,但作為化學元素用字,是否採用『磷』字更為合適呢?這點在筆者求學時期,功課要求絕對不容混淆,惟今放下書包達三份一世紀,未知標準是否有所寬鬆?

 民間用字,情況更為混亂,當中以手寫式告示尤甚,大眾周知者,已毋須筆者一一贅述;印刷形式的媒體也難以倖免,上下聯對調的情況可見諸紅十字會的海報和部分市民張貼的春聯;深水新高登電腦廣場的巨型霓虹光管招牌被寫成『新高登電腦廣埸』,近百筆畫中只短欠了一筆,當然不容易被發現;港島大潭篤水塘與沙田下城門水塘經常被報章誤為大潭水塘及城門水塘,屢錯屢犯。至於旅行隊伍消息的發布,用字與名稱亦頗為混亂,這點早在月前拙文『玄圓學院』已有述及,在此不作重複。

 以上所舉,僅屬筆者個人管見,有識之士可能未予苟同,亦有謂只要約定俗成,亦毋須斤斤計較。是非對錯、青紅皂白,是否應有一套客觀標準,不容妥協?文過飾非,徒生掩耳盜鈴之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