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使我成長     簡培發

 據心理學分析,人對「第一次」的印象是最深刻和最難忘的。

  我對行山的興趣,即是我第一次行山,是在一九七二年的十二月,在一位親戚的帶領下,我跟隨新風旅行隊走南北大頭羊,那次於紅磡集隊的。那年我剛唸中一,很清楚記得我是穿上祖國白飯魚鞋,沒有背囊,而是咩個帆布書包,銻壺(那時還未有膠瓶裝的),買了張麵包,那時行友的裝備也是很簡樸的,沒有如今的那樣裝備多元化,五顏十色的背囊。

  記得那天天氣很凍,衣著單薄,我很努力走了五小時多,弄到雙腳酸痛,結果次天患上感冒,告了兩天假,害得給爸媽揍了幾天罵,還要禁止我再去行山。

  那時的小孩子活動不多,不是彈波子便是拍公仔紙,又或上山捉金絲貓或去海邊捉蟹,我不太喜歡這些活動。自那次南北大頭羊後,我便愛上行山,但行山需要錢(如交通費),爸媽不肯給我錢,只能把每月零用錢儲下來,一個月只能去一次,雖然那時的巴士費只是幾角錢,便掙錢的確是很困難的。

  直至中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年,那時我每星期都去行山,多是跟剛毅旅行隊,次次行足六、七個小時,越去越上癮。七七年野外雜誌協辦攀登台灣大霸尖山,費用近二千元,可惜荷包不夠錢,只好死心吧!我從小便很嚮往台灣的山山水水,七九年報考台灣大學入學試,原因就是希望考上台灣大學,能在台灣行山,真的喜出望外,我竟以第一志願考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這是一間公費大學,即是說入讀的學生是不用交學費,宿舍、校服也是免費的,每月還有一些津貼,我只帶了全副身家三千元作為我的留學費用。這不但實踐了我的行山願望,更改寫了我的前途。學校有登山社,我每星期都跟隊縱橫台北的山巒鄉鎮,四年裡更踏足了廿三座百岳大山。這四年的生活費和登山費,全靠課餘兼職和寫旅遊稿投寄報刊。八三年畢業後返港發展,覓得一份穩定工作,星期天也是去行山。

  工作了幾年,又心思思到英國行山旅行,我考上諾定咸大學,每星期只上三天課,其餘時間是自修的,短假期到附近走走,長假期駕車環遊,把所見所聞化作文字,寄回香港報刊刊登,同時台灣中央日報邀我為該報的特約記者,報導一些當地華社訊息,賺取稿費支持我的留學生生活費,就這樣在英國混了兩年。回港後便把英倫兩年的所見所聞和遊蹤,撰寫「英國自助遊」,市場反應不俗,受到留英學生和自助旅遊者的捧場。

  「行山」不但讓我認識朋友,擴展視野,同時教我成長,激發我的向上爬,我從一間工廠的雜工,成為今日的為人師表,因這份職業,每年給我幾個月大假,讓我踏足近九十個國家。回顧昔日走過的崎嶇路,無辜今生!

  看看今日的青少年,每天過著混混噩噩的日子,工作怕辛苦,人生缺乏目標,想來真的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