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天神佛,究竟邊科屬邊科   曾憲雄

 近年行山,在山腳總會遇到寺廟等建築物,以前對他們頗抗拒,後來跟隨獵影遊,參加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博物館的導賞團,再翻看書,對這些寺廟才有另一番體會。宗教是一個頗大的題目,並不是在有限的篇幅三言兩語所能細說從頭。我試以窺管之見來班門弄斧。

 在香港便覽介紹宗教的單張中,政府將佛道二教合一,為中國傳統宗教。只要多看數本書,便知道民間信仰,佛教和道教是相互影響又各自獨立發展的宗教。

 佛教:佛教是外來宗教,起源於古印度,始創人為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兒子悉達多太子。生卒於公元前565-485年,略早於中國時期的孔丘(公元前551-479年)。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是〝賢者〞的意思。〝BUDDA〞意為〝覺悟〞,漢譯為〝佛陀〞。佛在世時,深感人世種種生老病死苦惱,永遠輪迴無法解脫,於是他追求解脫之道,其後在菩是樹下成道,更將方法寫成〝四聖諦〞、〝十二因緣〞和〝八正道〞。佛完寂後,發展出繁多教義,追隨者將之結集統稱三藏(經律論)。

 道教: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它的前身屬巫覡卜史,並夾雜秦漢初流行的神仙思想,與當時的民間信仰分別不大。直至漢末,天下大亂,人心空虛,他們乘時而起。張陵在巴蜀創五斗米道,因入門教徒只要奉獻五斗米便可。此外,張角寫〝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後創立太平道。其後張魯集大成,將政教合一。他們吸收許多道家哲學思想作為基礎理論,與及其後的陰陽五行學說,追封老子為元始天尊。宇宙萬物是由〝道〞演化而來,並以清修無為追求神仙境界為至極。這些改變便與民間信仰正式脫勾。

 民間信仰:最令人混淆就是民間信仰。當一個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在不同時間就衍生不同的神衹,它是一個民族歷史發展的表徵。民間信仰相當博雜,在此,我借用茅盾在「中國神話研究」的分類來分辨他們的產生特點。

  1. 天地開闢的神衹:當民智啟蒙時,對於宇宙萬物就會追問,天地怎樣來?於是就產生不同創造萬物神話。最有關係的神衹就是女媧(大角咀洪聖殿內)及盤古(九龍坑山的盤王古廟)。
  2. 日月風雨及其他自然現象的神衹:到人類有能力生產,以農業自耕自給,這些農作物,相當依賴大自然的力量,於是產生對大自然的敬拜。例如風雷雨電,山川河嶽,各有代表的神。在父系農業社會裡,男丁是宗族力量重心,所以在坪洲有保佑多生男丁的金花夫人廟,另外有送子觀音,上契給大榕樹希望快高長大等(例子是立法會議員黃容根)。
  3. 三界的神衹:當知識的出現,遂分成上層(統治者)與下層(被統治者),統治者為了好好的管治/教化一班庶民,以民間的階級觀念及佛教輪迴學說,套用在神衹身上。眾神分有皇帝、官員等,並有賞善罰惡程序(好人升天,壞人下地獄)。分三界為「天上」「陽間」及「陰間」。神衹進一步急增。
    「天上」有「玉皇大帝」、管學務的「文昌帝君」、地方神衹的「城隍」及「土地公」等眾多神。
    「陰間」有「酆都大帝」(廟在四川酆都)及「十殿閻王」(油麻地榕樹頭觀音廟內)
    三界可以互通的,平民透個信香,香煙嬝嬝上昇,祈求的事件上告,上天則以讖文、卜杯等應許。
  4. 記述神/人物變形的神衹:
    • 歷史人物,在生時其行為可為後人尊崇而供奉為神。例如「關帝廟」、「包公廟」、「車公廟」(宋朝車大元帥)、「侯王廟」(宋楊亮節)等;
    • 泛階層所保佑的神衹:天后古廟(保佑海上航運安全)、洪聖廟(代表南海之神)、北帝廟(管理北方水源)、觀音廟(為民眾救苦救難);
    • 行業代表的神衹:例如西環的「魯班廟」大埔碗的「樊仙宮」等。
 我花頗多的篇幅介紹他們的發展,是要指出,一個完全成熟的宗教,有,主要的教主,有理論,並有追隨者。佛教是釋迦牟尼佛,至於佛殿內的羅漢及菩薩只是成佛的時間差別而矣。道教以老子,呂祖及丘處機為至。他們敬拜有嚴謹的程序,對於香燭並不重視,所以他們的佛寺道觀都是窗明几淨,一塵不染,令人舒服。

 至於民間信仰則只有簡單的信仰就是拜神。再加上中國人對宗教相當包容,兼收並蓄,於是一間廟內兼容不同的神衹。被諭為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本屬佛教,今被供奉在廟內,屯門的三聖廟兼容儒、佛、道三教,更有天德聖教容納五教合一,儒、佛、道、回、耶。又拜神並無嚴格規限,有信眾用上一大朿信香等。根據書藉的介紹,信香三枝敬神,二枝拜祖先,一枝事鬼,已經足夠。

 我以愛護古物的角度,勸諭各位信眾,不要多帶香燭,廟內香火鼎盛只會今它熏暗烏黑,敬拜的神則蓬頭垢面,這亦不是尊敬之道,最重要是誠心。

 雖然如此,但如果行山友以今日民俗學的角度看,亦有其欣賞的價值:

  1. 中國地方幅員廣,中央的力量(地方官)未必能夠到達每個農村地方,故此,一些偏遠的地方,以神靈的力量來監察及賞罰,有其必要性。例如銅鑼灣的文武廟在清朝時曾為平民百姓仲裁的地方,廟內的公所則為開會之用。
  2. 中央史官所記載的都是歷史上的大事件,對於地方史的編修,並不太著重,故此廟內的碑記,鐘鑄的文字,正好彌補地方史的不足。
  3. 女性在某些朝代例如未朝,社會地位受到壓抑,好女子應該三步不出閨門,女子無才便是德,而她們只有透過到寺廟拜神,一些節日如廟會或七姐誕到外面抖抖氣,看寺廟外的圖畫學習忠孝仁義,所以寺廟正好給予大眾緩衝的空間。
  4. 寺廟既然在平民百姓佔有重要地位,美化寺廟,便成為信眾獲得庇佑後酬謝神恩的行動,尤其在南方的寺廟,大都美侖美奐,屋脊上陶制的人物栩栩如生,牆上的壁畫,充滿民間色彩,是屬民間藝術的精品。

 下次行山經過寺廟時,不妨稍作停留,駐足觀看增加行山的樂趣。

註 : 1.窺管之見:管中窺物,比喻見識狹小。
   班門弄斧:在魯班門前擺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2.佛道二教,教義博大精深,要深入研究,應請教相關人士。至於民間信仰,可請教民俗學的學者。

參考資料:

全部書藉在圖書館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