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應否闢石屎徑    呂沛銘

 本《旅訊》二三月聯合號刊封先生《漁護署好做不做》一文後,一名旅行者(筆名為「一個喜愛行山的人」)隨即發表《回應漁護署好做不做》(刊本《旅訊》四月號),前者主張不宜於郊野開闢石屎徑,以免破壞天然景象,後者則認為闢徑是方便遊人,使他們行走時不感困難。筆者認為這兩種意見各有所長,很難說何者較為可取。

 本《旅訊》過去曾發表評論郊野應否闢徑的文章。例如千景堂主人於九八年九月號發表《東北徑》一文後,便有幾位旅行者於隨後三個月在《旅訊》提出另一些意見,可分為贊成及反對兩類,各有其可取的論據,皆是見仁見智的觀點,很難判定誰是誰非。

 筆者的個人淺見是站於不闢徑一方,也就是寧願行走崎嶇的原始地方,也不願見天然郊野景象被人為改變。筆者於本《旅訊》發表過多篇評論本港郊野面積日趨減少的文章。假若現今的郊野面積仍然保持著三四十年前那樣廣大的話,則在其中一些地區闢徑,對天然景象的改變並不算嚴重。然而,在原始郊野面積所剩無幾的今天,這些天然景象是很珍貴的遺產,故宜盡可能保存。

 其次,水泥路徑建立後,由於行走容易,故遊人必增多,於是便引起另一「副作用」──就是垃圾越積越多,「垃圾份量與遊人數目成正比例」這個「定律」,在郊野隨處可見,這是由於部份遊人隨便拋棄垃圾的劣根性所引起,本《旅訊》也發表過一些評論郊野垃圾的文章。筆者並非說為了保持郊野清潔便反對闢徑,若持這理由去反對闢徑,未免小題大做,甚至被認為屬無聊了。

 闢徑與保持原始郊野景象是兩種互相衝突的政策,要實現其中之一便須放棄另一,選擇何者是由漁護署決定(該署是郊野公園的管理者),若實行闢徑的話,反對者無論持甚麼理由,相信極難改變該署政策。

 筆者主張避免闢徑是出於珍惜現存原始郊野景象的態度,旅行界若有人譏筆者寧願走崎嶇的困難原始路也不要走平坦易行的水泥徑,則筆者唯有逆來順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