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山 野 猴    李維安

 大埔公路近九龍水塘一帶,即現時金山郊野公園範圍,早年常有猴群出沒,故被遊人冠以「馬騮山」之稱號,不知始作俑者何人,帶備花生、水果等美食,供野猴大快朵頤,表面上是為猴子帶來額外食物,免其捱饑抵餓,實質是削弱其覓食本能,衍生問題不少。有關當局對此等行為,當然不會視若無睹,餵飼黑點,早已豎立告示,奈何遊人每以忽略者居多,餵飼者我行我素,照餵如儀,遊人亦樂得從旁觀賞,添加額外遊趣。

 野猴得到人類餵飼,對覓食這求生技倆已不思進取,終日像守株待兔般留在路旁等候市民攜來食物,風和日麗的日子,屐痕頻密,自然不愁匱乏;倘逢天氣惡劣,遊人裹足,猴群為解饑腸,不思正道,遂挺而走險,對路過者進行搶掠,超級市場的塑料袋即為其下手目標。

 猴群由於長期受遊人供養,漸漸變得肚滿腸肥,更有甚者,飽暖思淫慾(人類如此,猴類亦焉。)的後果令野猴數量作幾何級數上升,出沒範圍更遍及市區與新界,故猴子大鬧民居與襲擊遊人的個案時有所聞。市民對餵飼野猴的習慣,並沒有因政府增加宣傳而有所收斂,部分市民更利用汽車攜帶大量食物駛入金山路內,引來大量猴群,情況有如置身野生動物園,有關當局對此亦苦無良策,因餵飼野猴而被檢控的個案,與餵飼者相較,更少得不成比例。

 現時,猴群數量已達失控狀態,但另一方面,漁護署仍不斷發出許可證予個別市民作合法餵飼,令情況更形惡化,一般市民,絕對沒有能力及權力去辨別何者是持證人士,更不會主動了解這一機制,爭相效尤的結果正好抵消當局的努力宣傳,令猴群為患的問題長時間得不到徹底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