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沙頭角禁區》      封偉業

 月前,我曾撰文以保護環境的角度表達對開放沙頭角禁區的反對立場,七月份我參加了一個關於生態旅遊的訓練班,其中一次巧察邀請了沙頭角梅子林村村代表曾玉安先生作指導,適逢其會,我向他提出對於開放禁區的關注。

 曾先生是倡議開放禁區的其中一位地方人士,在這方面與我立場明顯有異,然而他被邀作生態旅遊課程的指導,想必他對於保存生態文化是關心的,因此我嘗試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下與他作出討論。

 曾先生認為開放禁區不但可方便居民出入,更可帶來旅客人流而有利於當地的經濟發展。當然,以「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如旅客的消費可維持當地區民的生活,鼓勵他們保持原地文化、傳統和生態價值,這是十分理想,而我也十分同意的。就像我提出將荔枝窩那些被遺棄在村屋內的傢具、電器、日用品和廚具等等收集好,再找數間相應年代(可以是金字頂的泥?屋和60年代的平房屋)的村屋重新擺放,作為展示地區傳統生活文化的展覽館,以介紹昔日農村生活的點滴。原住民可收取入場費和經營售賣紀念品飲料等以維持生計,這是「持續發展」的實踐例子。

 但我想指出的是現在通過參加「本地遊」來遊覽荔枝窩、吉澳和鴨洲的假日遊客已絡繹不絕,大家相信也聽過東坪洲和海下灣的情況。我很相信每個地區可接待的遊客數量也有其極限,開放禁區會否使這區超負荷而毀了它呢? 這是必須考慮的,我認為現在的平衡已恰到好處。就如曾先生帶領我們往訪澳背塘,這是一各個怡人恬靜的海灣,灣後有一廢村,曾先生表示這裡可發展為一個茶座和度假村,讓人看著優美的海灣或坐在沙灘上渴口咖啡、看看書,挺吸引!對,我十分同意這是一個好的意念。但想想,50人可會還是環境優美寧靜,如果是500人會是什麼情況呢?

 我並不是只著眼於反對,我只希望作任何改變前應想清楚詳細的運作,如是否可限制人數和遊艇的數目等等,畢竟「旺角」式的旅遊點已很多了。因此,開放的大前題是能維持該區的環境文化和僅存的寧靜氣氛不被破壞。我懇切期望能與曾先生在這基礎上「求同存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