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十五年行山見聞錄 中卷   黃振聲

 (續上期)特別在五.一勞動節,與華峰隊聯開「夜訪東平洲」31晚抵達詹總統商店,來一個雞尾酒會,帶來冰雪即調,燭光蛋糕西餅三文治,歡笑樂語打破靜寂長空,惹來狗隻及對岸「下沙」同類齊吠,更有強力電筒射照過來,推算是解放軍在沙灘巡邏,翌日全平洲由70人玩盡。

 「訪爛甲咀」車送至屯門墟啟步,經「紅樓」「蝴蝶灣」「小冷水」「踏石角」「龍鼓上村」大休,休後沿半腰小路出「爛甲咀」回走「湧浪」「曾咀」落「稔灣」經「大水坑」「下白泥」上「上白泥」車接,由「屯門」至「曾咀」除「紅樓」及爛甲咀」外,一切已大大改變。

 「逢吉登圭角打響鑼-舞麒麟古洞灑金錢」「逢吉鄉」沿山坡上走接登圭角山,陡路下「牛潭尾坳」大休,(最初探此路,在坳休完上「打響鑼」當行上山時,兩部大軍車駛至,跳下60多居咖兵,紅T恤藍短衭,哨子一響,各人沿左山坡飛奔,紅點迅速向上移,不用12分鐘已消失山坡芋A不久陡路有紅點如滾石,首先返到者我等按停秒錶,全程只需15分鐘,各人皆伸出舌頭,驚嘆居加兵生於高地,上落高山如履平地,陡路我等由上至下,好天最快15至20分鐘,雨天可能要半小時,曾開隊路滑,先頭部隊落坳後開爐煮食飽餐,隊尾才抵達,從「打響鑼」走「麒麟」落山,經「金錢村」出古洞車接。

 「訪棺材角」由「大網仔」啟步,走「北潭涌」「o魚湖」「秋楓樹」「北潭坳」「高塘」「沙涌坳」「較杯石」「海下」「欄路坳」「南風山」古炮堡落「棺材石」,回程「海下」「白沙澳」「南山廢村」「蛇石坳」深涌,榕樹澳返西沙坳,「南山」古炮堡在80年代被開山劈石將泥土運往「沙田」填海建馬場,所以現時「南風山」低左一截,曾在「塔門」用6X6幻燈攝一張「日落南山」放大8x10,被「華峰隊」靚女取去,未知30年後還存在否。

 「鳳凰觀日會羅漢-東涌三鄉返梅窩」原本起步地點在大澳,舉行日期前兩星期,于旅行界籌備工作會議中,各隊均在該晚由「大澳登鳳凰」,初叔說要聯絡船公司,必要時加開一班船,我一計數,屆時men山men海,又要過渡,真p知何時才到頂,在隊例會上,陳以利害,提議改由「梅窩」出發,並訂下大嶼山巴士兩部及落旅行消息稿,到舉辦週未晚9時梅窩碼頭集合,乘預約大嶼山巴士到大風坳啟步,上走「山海亭」「不二法門」入「昂平」,章記休半小時,即直取鳳凰頂才大休,正式是擔_仔霸頭位,打完邊爐看奇境,由3點前,「昂平」電筒光如繁星,登山口上天梯點點燈光如火龍,條條向上蠕動,煞是好看,漸漸每分鐘都有人到,我20多年到鳳凰頂,都在山頂稍下,一個石室裡看日出位置,向正東,擋風擋雨,可容兩人,啈b睡袋影日出,一流!在山頂早到者已被後來者侵蝕,最後到已無地可坐,針都插不入,頻頻傳語下面不要上來,就地休息,連夜人聲彼起彼落無一刻靜寂,日出時更如雷貫耳晨曦已光,收拾背囊出洞一看,連凰峰都坐滿人,天梯塞車,往南天門又排長龍,只有叫行友儘量跟長龍,我等在中途接往羅漢塔,花了大半個鐘才使60多位行友歸隊,開步強者攀羅漢頂,一條山路直落「地塘仔」,出「石甲門」,「東涌」茶樓進早餐,全間爆棚,加檯在街上,遇到相識者訴苦,早知買券跟「海峰」,他昨晚只在「斬柴坳」渡過,一頓早茶,只剩20多人繼續日線,市集購糧,又放步「低埔」到三鄉「白芒」古塔下大休,休後上「紅花顏」「望渡坳」「銀礦洞」「白銀鄉」返「梅窩」,日夜線又完成。

 「蓮坳七星四方山-皇母點兵撲蝴蝶」專車送至林錦公路旭啟步,入社山村上「蓮坳」村,屋後小徑上走小坳轉右直登「猴岩」下「七星崗」水源地大休,休後起步濃霧蓋腹地,服務行友開電筒加黃臘光紙引路防走失,登「伯公坳」才明朗,右走訪「皇母點兵」風水穴墓(70年代有人拜祭很完整,在「伯公坳」可望見,80年代開始崩塌草長,到87年已全毀,長草如叢,連小路也封閉)。走「肥佬麥」植林路一小段右接上高等植林路,「小丑石」「妙高台」(假大霧:因在荃灣上望以為大霧山,故以假為名),下行小徑直落「蝴蝶地農護管理站」出「川龍」車接返。

 「全走雙鹿石澗」車送「早禾坑」落船到水徑起步,經「^蟝石」「螺地墩」上吹筒坳,下「大浪西」上行「四疊潭」攀「千絲瀑」(圖片于上卷封面)走「夾萬坑」「石棧道」抵「嗚幽」大休,休後再走「鹿鳴瀑」,將到尾段分兩線,一走下上鹿湖折下「鹿尾瀑」頂小休,餘下者直取「鹿尾瀑」,沿左側攀上瀑頂,在頂之行友則打氣,完成全走「雙鹿」,回返「上鹿湖」「千色走廊」「o魚湖」「北潭涌」「黃p地」「斬竹灣」「大網仔」車接。

 探遊「頭顱洲」本來不值提,因很多旅遊書藉圖文並茂,不作東施效顰但一張「骷髏頭石」成為絕景,小組6人週未晚入長洲,大排檔炒蜆、炒蟹、灼蝦、海上鮮宵夜後,走半山亭嘆工夫茶夜話渡過一晚。翌晨早茶後,7點半在碼頭側落漁艇,啟航去「頭顱洲」,出長洲尾斜行向目的地進發,坐在船頭四處觀望,見前面有一個大骷髏頭側面浮在水面,頭向東,下巴向西連忙隨手按下快門,捲菲林再加影一張及叫人出來睇時,景像已改,只是一大石有陰影,各人均說無畇說AM笨!當時自已懷疑昨宵睡不好眼花,盡興整天,回家雖晚,仍將所影菲林沖好掛浴室待乾,次早收回看底片,郤有幾分相似,到晚上放在晒相機格內,呈現一個骷髏頭唯妙唯肖(此圖片曾刊于「旅聯之聲」第一期內頁),眾人看後推算出當時陽光照射角度及距離恰好配合,正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很多資深行友都知道如中午大休煮食,路線經過菜田時,趁機向菜農即時購買,街市賣十元八塊一斤,新鮮即割只收兩元左右,可以吃。如在回程,更買四五斤回家孝敬,菜地最多在「下白泥」,「川龍」「東涌」西洋菜最靚,「馬尾下」秋後矮腳白菜、蘿蔔最正,每年臘月多取道「馬尾下」,即掘蘿蔔買幾個,吊在背囊外如炸彈,回家造蘿蔔糕。家母每年年尾都問幾時買蘿蔔,另外如終點在深井,好食之行友,過「清快塘」後,已將步速加快,爭先落「深井」,到裕記、陳記買燒鵝脾,再來一杯生啤,整天辛勞一掃而空。「梅窩」大樹腳燒肉,從「銀礦洞」回程經過或到碼頭,亦爭取時間斬一包,上船嘆啤酒1時15分船程,瞬眼即過。「大澳」街市舊大澳旅館側(現是酒家)粥檔,在後側是宰豬房,清晨4點開始營業,當每隻豬荈}肚,即將內臟從小窗掉出,粥檔處理後即做及第粥,鄉民食完粥才搭5點船,如走「東涌」或「沙螺灣」澗線,必提早一晚到「大澳」在碼頭或船上過夜,亦不惜早起去嚐美食。

 77年開始,每個週末,都一家三口同北京狗,去「西貢」「大灘」及「高塘」露營,因結識「東心淇」村村長之公子,他駕駛綠的士,電話聯絡好,在西貢巴士站候接,非常方便。攜備軍用帆布椅,舒服地看書。女兒仍學行,跌跌撞撞追北京狗,真正樂不思蜀,或去「沙田」「火炭」友人家別墅打麻雀開派對。在替旅行界開最後一次磁章班時,在一次茶敘中,語到停止開班太可惜,「蘇廣輝」先生提議組織拯溺會,吸納現已學成之學員,再考教練牌,有系統地發展。「恆星拯溺會」成立,加入拯總,我又開始投入工作,每星期一、三、五入摩士泳池,又要到維多利及大環泳池看考試,週四就到麥當奴道聖約翰總部為學員上救傷班週日入「長洲」「東灣」監練澳洲沙灘章(繩架什物存放長洲拯溺會)及步操,常走到「觀音灣」灣飲咖啡啤酒,已見風后在勤練之下終為港爭光。參加「大埔」及「淺水灣」渡海泳,及沙灘拯溺大賽,為使考到銅章學有所用,再成立拯溺服務隊,接受由拯總編排到市政局轄下泳池及泳灘當值,並專誠為團體出海浴當值救生員,義務為主,邀請者如無車馬費或供應飲食,出更者要自已帶備,(但曾被一位售旅行用品東主欺騙,他聯絡請4名救生員到一單位海浴當值,只供應食物,每一次出更完成後,有工作記錄表,詳細列出整天工作情序,又請主辦者寫評語,一式兩份各取一存,翌年主辦者依表格內電話,聯絡再請派4名救生員服務,照去年付四車馬費@60-食物供應,才知被人食夾棍)因此「恆星拯溺會」于短期間,已闖出名堂,10月中水上活動停止。

 「恆星旅行隊」成為旅行界一份子,首線「雞冠雷打石花苗山--嶂上花潭復興回」「西沙坳」啟步,沿「雞冠山」腰小徑斜走至尾出上山路(此路當日行進時有小部份路段已封閉,年多後已全覆蓋),右下「石坑坳」過「雷打石」跨「榕北走廊坳」登「花苗」抵「嶂上」大休,休後走「花潭坑」側山路落「北潭凹」村出「o魚湖」「復興橋」「北潭涌」終點。

 年末聖誕節首次「山豬湖露營」,參與者全是拯溺隊員們,大部份年青伙子露營技巧更豐,使我再上一層樓。「山豬湖」地勢寬平,水源取予「猴塘溪」中下游,竹林滿佈,交通方便,村車送到嶂上大道路口,往下走兩三分鐘已到,早出「西貢」墟飲茶購糧,下洋士多買啤酒汽水炭火水等,大小十多人伙食因此要大爐大煲,爐用小型直身打氣火水爐及燒炭,炭爐煲湯--粥--糖水,持久力長,尤在午夜前嚐完糖水後,將粥料煮大滾,放在餘炭上,明早就有又香又棉之淡菜金銀蛋燒豬骨粥享用。大煲要去旺角快富街攤檔,買一個50斤裝花生油罐,只需三四元,去掉上蓋加手挽,去時載R菜,走時當垃圾桶,人少可買10斤庄,煮飯用瓦煲,炒菜用生鐵鑊,走時在煲,鍋內裡搽生油,入膠袋綁口,埋在泥土下,下次再來又取回使用。78年春節由小除夕先頭部隊已開始紮營,到初七午才撒退,人少時好做作,初一午到營地時,已見大天遮下搭有^,長_,放食物食具,廁所等,連在另一邊童軍走來借鏡,以後逢大節均到「山豬湖」打躉。平時週休二日,中秋節在十四晚紮營迎月,回家做節者十五早走,晚飯後在彩虹h乘大或小巴,交通大塞車要花兩三小時才到西貢,待再轉車到營地,已月上中天,孩兒們睡入夢鄉,賞月、追月、十七日清晨即拆營,6時30分村車開工時順道上來接回西貢巴士站轉車出坪石,歎完早茶才各散東西。在6月中參加由「野外雜誌」舉辦「世界奇峰--大壩尖」,生平首次體會異地登山文化,並在中環永安百貨公司購買日本美津濃50l鋁架備用,詳程在另文【境外登山行】。8月應「野外」雜誌所邀,在「山豬湖」露營及攀岩示範,由程念(筆名--任職警察歷險隊教練),在猴塘溪中游橋面下降,上攀等技巧及教導初哥試攀,完成後請他一同用晚膳,見到餐布上菜式,睜眼大叫:有冇攪錯,好似到會。有生以來露營只食麵包罐頭即食麵,從未試過九大R,豉油皇乳鴿、蒜子肉火腩冬瓜炆油、醮釀三寶、肉絲炆毛瓜、豉椒洋b炒鴛鴦魷、鯪魚赤小豆煲老葛。飲醉食飽告別時還說,下次露營致電給他即飛車入來。

 聖誕節來一個三六平安夜,由嶂上許林供應,引來「雄鷹」劉燦明伉儷,「旭日野營」何志江伉儷參與。79年春節,參加「野外雜誌」舉辦「台灣-雪山行」,詳程另文【境外登山行】。拯溺部已日趨成熟,工作已可放手,在內務會議上,蘇廣輝先生提議,「恆星」二年來已有成就,如保持均行發展,會名不被人取用最好成立有限公司,各一致贊同,並改名「恆星體育會」,致力推展拯溺、救傷、旅行、游泳、攝影等活動。又成為有限公司後,每年會計工作要請會計師處理,費用負擔數仟元,長年往月,必須收入才能應付。我提議現時旅行用品店寮寮可數,何不開一間以戰養戰,眾人附和,並組成董事局,稍後在旺角山東街61A梯口開業。12月參與由「野外」雜誌舉辯第一屆「麥理浩徑100公里24小時通走」工作。因「山豬湖」營地有多處廢田生滿長草(是漁農處郊野公園找到地主後,給處方托管,栽種草叢,免人使用),知此地難再有昔日光彩,故此80年元旦,移師「黃龍坑」露營,31日早乘街渡抵東涌,先在市集一士多落單,火水、炭、米、啤酒等。于中午送貨到營地,再到雜貨舖買豬肉、燒肉燒排、西洋菜,沿大水坑接黃龍道抵集水區前空地先煮米粉作午餐再紮營,貨送到後為晚餐作準備,羅漢果西洋菜煲豬肉,正合時宜,子夜一曲「友誼萬歲」送舊迎新。元旦早攀黃龍,離澗出雙東坳小路右轉接山背小徑下行,到底向右走至黃龍坑道,前面是農場大門,返營地午饗後開始拆營,下午茶嘆完,始步往碼頭搭街渡返加多利。

 趁還未進入二次投入旅行生涯中,寫一段旅行界的起源,及各所熟悉的領隊朋友從事之行業。在此言明,本人只略知皮毛,如有錯誤或遺漏,敬請指正及原諒,30年代開始,巳有人去新界遠足,最早旅行隊是「庸社」,骨幹是記者--吳霸陵。通訊消息刊在「華僑日報」雙週刊,至80年代華僑日報結業才停登,但仍繼續開隊,相信歷史最悠久,參加人數最多,非「庸社」莫屬。60年代開始至70年代中,「庸社」分枝出來有「山海之友」,「青年會」(後「金青」)「女青」「山一」「長征」。「山海之友」創隊李君毅先生,在「珠海書院」地理系授課,跟他行山很多是大學生,寫有「登山臨水」刊登于「海光雜誌」,數十期之多,曾給本人複印,以作參考及預出書供應喜酷旅行者藏閱,惜失足殘廢,親者不賢,我視為有關旅行旅遊之書藉、剪報、相片、幻燈片、錄映帶、8米厘等如至寶,但她如垃圾棄掉,十多年想起就心痛,如「登山臨水」出現,愛好行山朋友,切勿執輸。「山海」有名少林寺,分出有「業餘」--陳先生(新晚報旅行版編輯,寫生攝影家)。嚴日初先生--再分出「新風」(嚴日初先生由三行工人、的士東主、金融業至拖頭生意首入國內成巨業,全體服務行友及行友,曾替三鄉舖設水喉,造福村民,旅行界美事)。「山川」--鄧國雄先生分出:「健行」--陳健先生(錶帶模師傅)、「海峰」。「雄鷹」--彭國良、黃國祥等,定期刊鷹園專長繪制分區地圖,資料甚豐,旅行界可稱冠,我亦存一套作參考。「華峰」--伍晶先生(墨西哥歸僑,人稱二叔公)。「巨流」--李錦強(後經營宇宙飛機模型)。「激進」--陳志安、黃志金等。「康樂」--鄺錦華先生(後往台灣經營登山用品店)。「精武」--賴俊才先生(不幸約在78年中走梧桐三瀑,由井底瀑上攀時,被落石擊中頭部身忘,遺孀建立香江旅行團)。「野馬」--麥苗等(肥佬麥由他起)。「群青」--成員大部份熱愛電子工程。「金釗」--鄭金釗先生。「新世紀」--陳英球先生(後經營船上用品)。「先鋒」--麥勵生先生(任職麗視)。「勞青」--定期刊勞青園地,李志偉擅長繒畫行山漫畫。「中業」「海燕」「四海」--陳卓權先生。「四海之友」「優悠」--杜國良先生。「冬梅之友」「週二」,又「激進」創隊後在一次橫渡「官門」中,成員六去兩返,原氣大傷停隊,繼而分出「白象」--陳志安先生(跑山痴者,本從事車玉師傅,後轉任職拔萃女校任校工,利用假期練長跑,「大壩尖」「雪山」「太平洋群峰徑」戰友)。「險峰」--黃志金(從事上門清洗地氈生意,半年工作,半年週遊國內偏僻地區)等。在70年元旦,「業餘」「新風」「激進」「金釗」等從四條不同路線起步,中午在「馬鞍山」「昂平」會師,揭開每年元旦大會師序幕,過程刊在「文匯報」「新晚報」旅行版,到年中由「業餘」「新風」在旅行消息刊登,邀請各旅行隊到「雲慶樓」,共商籌組旅行界,捨棄以往兩隊相逢,各覓上下路走避陋習,伸友誼之手同握,發揚三互精神,因當年政局緊張,只能以籌備委員會之稱進行工作。有條法例,入數超過10人,即屬非法集會,故此旅行隊有句口號:集合時成隊,散隊後各自歸家。常有C. I. D.跟隨隊行山,但從未被拉,正如「李君毅」先生有句名言:旅行是一杯白開水,無色無味無嗅,行進中大家互相扶持,無階級、貧富、尊卑之分。約在68年開始,先由「業餘」「新風」開發「黃龍坑」,健行開發「藏龍石澗」在離開澗後上雙東坳前,因在地上拾到頁蟲化石故稱原始森林。海峰開發「彌ぁ蛩謘v,「燕岩」村上之「竹林隧道」,是由「新風」200多位行友共同用刀剪而成路。旅行中遭遇不幸最早是「激進隊」,在橫渡「官門」時,突然水漲,背囊在身,遭淹成慘劇。兩人卸下背囊游上岸脫險,所以我等喜用美軍囊,因在肩帶前後連接位,裝上快制,一拉背囊即離身。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