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旅行者的公德        呂沛銘

 到香港遊覽的外國人,對香港一般人有三種不良印象,一是不守時,二是不守排隊秩序,三是不注重清潔。當然並非所有香港人都是如此,但這三種不良習慣在旅行界確是普遍。

 不守時是很多香港人的慣性,旅行隊在節目通告中雖聲明「準時集合出發,逾時不候」,但參加者能守時又有多少﹖然而大多數旅行隊的出發召集人對遲到者常取寬容態度,雖云逾時不候,但往往逾時仍等候,一般多候十五至三十分鐘。惟旅行隊若是乘坐渡輪,例如由市區往大嶼山,由於渡輪嚴守開行時間,遲到者搭不到船,便需等候很長時間改搭下一斑,在這情況下旅行隊不得不依時出發。

 不守排隊秩序在乘搭公共巴士最為常見,特別是在那些沒有設排隊欄杆的巴士站。每逄假日,郊區巴士乘客甚多,以致巴士很擠塞。當巴士到站時,候車者常一窩蜂擁前爭上車。由於大眾不排隊,連那些本來有意排隊者也索性不排了,因為如果不爭先上車,則巴士滿座時便搭不到車,即使候下一巴士,也可能同樣搭不到車。

 不注重清潔的最顯著表現是隨地拋棄垃圾。在郊野,由於較少機會遇到拘控亂拋垃者的執法人員(警察與衛生督察),故拋垃圾者肆無忌憚。當然大多數的拋垃圾者並無故意污染環境的惡念,而是出於個人方便,認為「順手一拋」是處理垃圾的最簡易快捷辦法,懶得將垃圾攜至公共垃圾桶。「凡是有人到的地方便有垃圾」差不多已成為「定律」。 有些位於僻隅的郊區,由於交通不便,故沒有市政署人員定期前往清理垃圾,而遠足者及露營者所遺下的垃圾不斷增加,尤其是食物的餘滓,因腐爛而發出臭味,使環境受嚴重污染,且引來大群蛆蠅,成為傳播細菌的媒介。

 除以上三種常見於旅行界的不良習慣外,尚有第四種,就是肆意污毀公物。郊區的公共設施如涼亭、路徑標誌、告示板、圍欄、護土牆等,常遭人塗污及破壞。本《旅訊》本年一月期李維安先生《旅德淺談》一文,列舉很多實例,可參閱。此外,在郊外留下火種、折毀樹木、及弄污泉澗,也是常見的破壞環境行為。

 以上罔顧公德的舉動,在一些人已是積習成性,要改正,談何容易。本文作者在歐洲及北美洲的發達國家居住時,親見外國家庭的公母,對子女自幼即施以嚴格的公德教育,並且以身作則,藉以加強下一代的德性,如保持地方清潔,在公共場所須守秩序及禮貌,在公共巴士上應讓座位給老弱傷殘,參加團體活動時應有互助精神。故子女自幼至成長,均具很強的公德意識及自律意志,極少有類似上述的劣行。故本文作者認為,培養新一代遵守公德,首先應從家庭教育著手,然後輔以學校及公民教育。未知教育界、社工界、及旅行界諸長輩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