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暴雨難測談到攀澗安全    呂沛銘

 六月四日上午七時零五分,天文台發出紅色暴雨警告,當時暴雨集中於九龍北部和青衣島,而不是漫佈整個香港區域。天文台評論這次暴雨說:「要預測這種集中在局部地區的突發性傾盆大雨,是一場現代科技也打不勝的仗,……雨帶緊盯著呈祥道,盤踞在獅子山上空一帶足足數小時,直至媛媛移向東邊的港島區才停下雨。……以現時科技水平,天文台在冬天可預測七日內的天氣,夏天也可預測三天,但都只能大略預測到哪一天會下雨,哪一天會放晴,但雨下到哪區,又或是多大,則無從預測。」(轉錄自六月五日《明報》)

 愛好郊野活動者均經驗到天文台的天氣預報絕大多數是準確,可是夏季的突發性暴雨在何時何地出現及其雨勢的強度是如何卻無從預測,如上述的例。郊野活動進行時若遇突然暴雨,如何作安全措施是活動領隊者必須懂得的事項。本文以攀澗為例來討論,因為攀澗時遇暴雨所面臨的危險,常比其他活動所面臨的為大。

 收聽電台天氣報告(消息由天文台提供)是戶外活動出發前必做的事。若有下雨預報,活動是否照常舉行則視活動性質及所在環境而定。危險性較大的活動如攀山攀澗等應取消,這是為了安全,尤其是攀澗,即使遇微雨也不可舉行,因為山洪可隨時出現,且路途濕滑,易失足跌傷。澗若越大,或所在的谷坑越是深峭,則山洪亦越為猛烈。在大雨出現不久(有時不超過一分鐘),強大的洪峰突然從上方向下衝潟,攀澗者若見到洪峰才走避已是太遲。過去被山洪沖走的事例中,遇難者大多是來不及避過洪峰。

 一位謹慎的攀澗領隊者,即使聰到沒有下雨的天氣預報,也時刻提防突發性的驟雨,這並不是對天文台的預報不予信任,而是不可忽視連最新科技也預測不到落在何處及何事出現的突然驟雨。在攀澗之際若忽然下雨,應立即將活動「腰斬」,勸告所有參加者立即離澗,決不博取平安無事,即使雨甚微細也應如此,蓋雨雖微細,經過一段時間澗水便趨強大及湍急,尤其是大澗,因而處境亦越為危險。若局部地區性驟雨只出現於澗上部山巔,不易為澗下部的遊人察覺,因此領隊者應時刻注意澗水流勢,蓋上方下雨所引起的洪峰在到達前,澗水有突然反常的激增,這是洪峰將至的預兆。

 其他郊野活動若遇預測不到的大雨,也應立即採取安全措施。由於篇幅所限,不能於本文詳述,筆者將另寫專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