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與香港地名研究 提要  黃垤華

 香港自開埠後,於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一八四五年),始由英軍歌連臣中尉(Lieut.Collinson),率領皇家工程隊進行測量,先從香港島起,繼及九龍和境內其他區域。那時編製的地圖,都是比例尺較小的,隨後香港社會不斷發展,日趨繁榮,建設也相應地增多,於是大比例尺和準確性高的地圖,便是要迎合這方面的需求而繪製出來的。一九二九至三0年間,軍部作戰處(WarOffice)刊印了編號GSGS3868(1:20,000)香港全境地形圖,整套二十四幅,但這只是著重於軍需,不是公開發售的,所以未能普及。直至七0年代,香港地政測量處才刊行了編號HM 20C(1:20,000)系列的香港全境地形圖,整套十六幅,地名中英對照,公開發售,由是廣大市民,才能真正地擁有整套地形明晰、數據準確的本境地圖。這對配合香港地名研究方面大有幫助,尤其是喜愛野外活動和登山臨水的人士,更是一份不可缺少的恩物。

  另一方面,有關香港的舊地圖,也是研究地名來源的重要線索。遠在明代,就已有茅元儀武備志中的鄭和航海圖、與郭棐粵大記內的廣東沿海圖等。到了晚清,地圖的測繪較精,如光緒廣州府志和宣統廣東輿地全圖中的新安縣圖,所刻劃的地貌,就與近世的地圖很相似。還有由歐洲人所測繪的有關香港的古地圖,例如收集在香港地圖繪製史(Mapping Hong Kong - A Historical Atlas)中的「往澳門水路圖」(The Macao Roads)和「中國海岸圖」(Die Chinesische Kuste)等,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至於文獻方面,古籍中的紀載,也提供了不少有關地名的資料,如廣東通志、廣州府志和新安縣志等。此外,再加上芸芸眾多的史料和筆記之類,內容就更加豐富了。

  不過,還有一點是必須指出的,就是要研究地名,若單憑地圖和志書方面去摸索,那是不足夠的,這猶如是紙上談兵。原因是地圖所記的地名會出錯,或罣漏變成空白;古籍、方志也不免有地名誤記、重出,又或會在同異之間產生混淆不清等。因此,實地勘察和訪問是不可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深入鑽研和探討的重要課題。同時,對解決上述的疑難和懸案,也是很有必要的。至於探訪的方法,資料的搜集,還有怎樣整理、編排,如何甄別、歸納等等。這一切有關的程序,也需要作詳盡的研討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