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培發

 閱讀貴刊的日子不長,盡管內容談不上豐富,但每期的每篇文章我都用心去看,並且把它保存(七十年的野外月刊我也保存至今),沒有別的原因,只是覺得在一盤散沙或根基薄弱(我個人之見)的行山界中,能每一班人肯付出心勞、金錢,默默地支撐、默默地耕耘、默默地為香港行山界獻出一點心意,作為行友的我,其能不捧場呢!

  一份刊物的生存、受歡迎......,涉及的範疇非常廣泛。在這裡我只想單一談談這份刊物的發行問題,至於其他因並非三語兩這可以道盡,所以只好略述。

  基本上刊物的編委當然很希望刊物能深入社會每一個層面,層面越廣,效果也越好,這是肯定的,刊物的目標是推廣「行山」,同時亦可推銷該會的成立宗旨,吸引廣告客戶或贊助商,紓解緊張的經濟。

  刊物的發行託賴商舖的支持,而編委也不敢有所要求!原因這是義務的!問題便出在這樣了,商舖在不阻礙他們的生意空間下,一般只擺在一面,讓顧客順手拾取,很多人眼睛巡過禮後,隨即投藍去了。我個人認為擺在「體育用品公司」較為適宜,因為肯上體育公司的顧客多少都喜歡行山,刊物能在他們的手上,也許還可能收到一點效果,至於擺在書局或什貨舖之類的舖頭,敢信效果該不會好到去邊?這方面編委也應好好深思一下,每期花了「咁多」心勞,是否達到預想的目標呢?一份刊物內容好,發行網好,搵廣告、搵贊助該不會太困難嘛!

  我個人經常有這樣的擔憂,現時的行山消息幾乎放在「文匯報」的身上,其實這是相當危險的,假若萬一「許老兄唔玩啦」,那時候你怎樣辦?有云「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西彥有句話「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藍子裡」,所以我認為刊物應悉法吸納各行山隊,每期都詳盡刊登,假若萬一有天文匯報唔玩時,仍有刊物「頂住」。我總認為香港行山界雖已有五十歷史,但好像是小圈子的玩意,到今天亦未受各方的重視,這實在是遺憾,唏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