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看了一篇《序》的感受》的感受
李維安

 五月號第三十七期《旅訊》,方向明君在【旅行講場】內,談及朱維德先生在某《序》中部分內容,講出「我們一班旅行者」的心聲。文中部分觀點,個人雖有同感,但亦想表達一點「另一位旅行者」的意見。

 城市發展,無可避免,蠶食郊野,勢所必然。大都會式建設不斷在鄉郊湧現,已是發展趨勢及分散人口的手段,這點對於並無擁有物業或地產股票的市民而言,基本上也不會反對,反而不施此法,對地價飆升便有助紂為虐之嫌。雖然部分景物將會因此消失,但以樂觀看法,這點反是推動市民及早往遊的原動力,對於行將湮沒的景物,假如未曾見過「最後一面」,他日「瞻仰遺容」時,試問又何來談資?加上土地發展在交通上帶來的方便,為開拓僻域提供有利條件,對遠隅普及化幫了不少忙。況且,有失必有得,自然景物消失之餘,也有新景物作為補充,雖屬人工修築,亦不乏可遊之處,天壇大佛、青馬大橋、萬宜水庫等均為箇中代表,後者更被市民選出作為十大景點之一。

 郊野上山徑的修繕,本可提供較佳徒步環境,但部分資歷較深行友,對此並不領情,甚者更存反感。個人對過份「優質」的登山徑雖也不甚欣賞,這可能與「強裝資深」有關,但基於大眾利益的前提下,也絕無異議,反正當局沒有可能將整個山頭三百六十度均遍設台階。至於非「旅行隊伍」舉辦的旅行活動,當然難與「專業」旅行隊相提並論,當中牽涉問題頗為複雜,非片言隻字可以交代,但其在旅行活動上所扮演著推廣及推動的角色,卻是毋庸置疑。

 旅行活動,並非一小撮「資深行友」的專利品,郊野上的資源,亦為大眾共同擁有,不屬於個別人士,官方因為方便遊人所作出的種種舉措,「異見人士」雖不認同,但亦毋須加以否定,畢竟喜歡「摸索」的旅行人士,在整體比例上只佔一個很小數字;反而更多郊野公園使用者,需要比較完善的設施,而這群被形容為「缺乏冒險精神」、「不敢面向挑戰」、「無法解決艱辛危難」的青年人,正是將旅行活動薪火相傳下去的接班人。凡事總得有個開始,今天依靠路標在大路大徑上進行旅行活動的人士,難保他日不會繼續鑽研,向更高難度挑戰;縱使立志成為出色的旅行家,也得從基本功著手,否則志大才疏,難免招人訕笑。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方為康莊大道,捨本逐末、圖一步登天者,實無異於走進死胡同。

 我們不要竟日緬懷過去的「摸索」活動,卻要反問自己目前是否仍然進行同類型活動,否則當年只是因條件不足而「被迫」進行而已。郊野景物不斷更替,正好為旅隊提供重新編配路線的好機會,亦為行友帶來新的剌激,否則年年如是,沒有絲毫變動,反而容易予人一種停滯不前的感覺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