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思所想所感     簡培發

 行山對我個人言之,已是我個人生活的一部份,雖然身體有點老化,眼矇耳聾,已無復當年闖雙角、黃竹角咀了,但漫遊於叢林中,綑邊、溯澗......興趣依然濃郁。

  在這二十年的山行體驗中,所見、耳聞目睹的怪事趣事......數不勝數,閒時嘆杯奶茶時追憶一下,也算是生活的趣味矣。

  一、行山組織封閉,內裡囊裡臭鬥。香港行山雖有半世紀的歷史歲月,但好像是一個自己友小圈子的活動,各行山隊鮮有聯繫,所謂各自各精彩。一位資深行友曾作過這樣的鞭韃──某些所謂資深行友,自詡為「專家」,樣樣都認「叻」,長佔茅廁不拉矢,只識得「柴人或一味批評人」,一點薪火相傳的胸襟都欠缺,這些小弟就領過教訓。平時不見活躍,每每有山行意外發生時,個個爭出鏡,專業理論滿天飛,對著電視不知笑定是哭?

  二、活動單調化。很多行友都有這樣的念意,在眾多的戶外活動中,好像只識「行山」玩意,好像要上山下鄉,行餐死,行到要搽跌打酒,搞到衫爛腳痛,咁樣才稱得上「行山」,如真係咁樣,唔好搞小弟吧!也好難吸引新人加入。畢竟時代不同了,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我們,那時根本就甚少娛樂,打波子,捉金絲貓......生活單調,就算有節目都無錢消費。行山是最低廉的活動,花錢又不多。今天「辛苦」兩字大概要在字典中找吧!打game、shopping是現今生活的最受歡迎的活動。
  我個人認為「行山活動」也應跟著潮流走,當然「行餐死」仍然有市場,但一些如郊野式漫步、垂釣、賞花、燒烤......也是多搞些從易入難,循循隨隨,這樣子,我相信較易吸引人們進入大自然,君不見那些以「車遊、食海鮮、逛跳蚤市場」的團隊大受歡迎,幾百人參加,浩浩瀚瀚,反觀「行餐死」的活動,來來去去都是這些熟口熟面的行友,鮮有新血參加,而筆者這樣年齡的人,已算是「年青」了,可見老化程度都幾驚人。

  三、行山人材輩出。五、六十年代以吳氏力倡香港行山,儘管香港行山組織鬆馳,專材窩裡臭,但無可諱言,行友是一個很珍貴的寶庫,來自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活躍的組織如郊聯、旅聯......按理如能善用這些資源,香港行山界不應是小圈子的組織或活動,在面向社會,參與社會,使「行山」成為香港一項深受歡迎的民間活動。

  走入書局,瀏覽旅行書系列,介紹外國的非常之多,但介紹香港的旅遊書真的很少,現時只靠幾位資深行友如梁榮亨兄、陳溢晃兄與祁麟峰兄等嘔盡心血撰寫的書籍外,好像也沒多了,這真是很可惜。「文以載道」是最有效、最有力的推廣媒介,我們何解不善用這項工具,為我們香港行山界在社會上留下一點痕跡呢,你說是多麼的遺憾。

  東拉西扯,送去九八,迎接九九,推窗遠眺城門河,滿腦雜思。香港──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只盼永遠待於斯。祝各行友健步如飛,齊齊為香港行山界貢獻一份心力。
  九八年聖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