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心何在?     呂沛銘

 本年二月三日《星島日報》報導:「有調查顯示,市民認為香港整體的衛生狀況只是僅僅及格,……調查由『健康生活新紀元』督導委員會委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在去年十二月中及今年一月中進行,以電話訪問了一千一百多名十八歲以上人士,收集他們就衛生習慣的態度及生活模式的意見,並對香港環境的潔淨程度,以零至十分作出評價。調查結果顯示,被訪者對香港社會整體環境的潔淨程度,平均只給予五點二分,屬僅僅及格。……調查又顯示,被訪者對港人公德心的評價頗為負面,只得四點七分。」由此可見,港人公德心的分數不及滿分(十分)的一半,也就是不合格了。

 所訪問的千餘人之中,筆者無從知悉有多少是愛好郊野活動者。若專以旅行界人士為訪問對象,相信他們對不少旅行者的公德也給予不及格的分數。

 「公德」一詞的涵意甚廣,除保持清潔外,尚包括愛護公物、遵守秩序、互助合作等。就郊野環境而言,除了被無公德者亂拋垃圾污染外,尚受以下的破壞:

 (一)塗污郊區的護土牆、涼亭、崖壁等是塗污的主要對象,以塗上「某某於某年月日到此一遊」的字句最為普遍,其他是漫畫、徽號、標記、隊名、甚至是罵人的粗語。還有那位患「塗癖」的「張炳奴」,可稱他是郊區的「曾灶財」,因為甚多主要路徑均有他的塗鴉。

 (二)毀壞公物 被破壞的對象大多是路徑標誌、告示牌、圍欄、及其他公共設施。破壞的手法是以硬物撞擊,這是出於無公德遊人的惡意。筆者曾見一些郊區的佈告板被人用利斧斬毀,板上佈滿纍纍的斧痕,未知破壞者有無考慮過這樣做對他們有何益處。事實上,益處不僅絕對沒有,害處則是不勝枚舉,筆者相信他們心理上有些不正常,專以破壞公物來發洩情緒。

  有人提議加重對破壞公物者的刑罰,以增強阻嚇作用。無可否認,重刑確可提高阻嚇,但對一些已陷於「病入膏肓」的缺乏公德者,對一切阻嚇似乎麻木了。俗語云:「江山易改,品性難移。」公德問題的死結即在於「品性難移」四字,要解開這死結,恐怕是遙遙無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