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古道行     簡培發

 現代交通稱便,不但為我們帶來生活上的方便,同時也縮短了人們的距離。每當踏步於山谷古道時,腦海中便憶起父親童年的窮困,為了追求丁點兒的知識,太陽未升時,便獨個兒越嶺到鄰村上學,每天行幾華里,當時沒有巴士服務,只有山道。

  以前山村往來,全賴石砌古道,這些古道大多由塊塊的石板鋪砌。百年前還未有運輸機......,開闢一條古道動用全村壯男婦孺,搬搬抬抬,辛苦幾十年,真是由血與汗鋪織而成。每當踏步古道時,心情特別沉重,百般滋味湧在心坎。古道旁老松蔭天,陰風吹襲,石塊鋪滿深綠的青苔,溪音迴蕩,間中傳來啾啾的鳥語,沙沙的葉聲,掉下點滴的雨珠,倍添幾份禪味!

  香港城市變化很急促,鄉村更面目全非,有的更變得如度假h,有的斯人獨憔悴......,令人緬懷惋惜。

  走在香港山間,可幸仍保留一些古道,如梅子林古道、水牛山古道......數目非常之少。我個人認為古道也屬歷史古物,香港政府不應只著眼經濟,忽略它的歷史使命,應妥善立法保護它們,並透過教育途徑,將它的歷史,它的生命,向下一代薪火相傳下去,因它是香港歷史的一部份。

  我愛古道行,它可滿足我的求知慾,讓我思古今昔。有年,筆者為了一點歷史求知,從台北乘火車到宜蘭,獨個兒縱走草嶺古道,時適深冬,因缺乏資料,結果露宿古道上,那晚天氣很冷,缺糧又缺水,但仰望滿天星星,它們掛得很低,彷彿搖搖欲墜,我的心情非常舒適,今年春我更組隊全走梅關古道,四十多人浩浩蕩蕩,腳踏千年的鵝卵石古道,嶺南桃花盛開,嶺北梅花燦爛......。

  後記:在執筆時,在新聞報導中得知有行山人士因中暑而死亡,令人心感不安!本人在此向在死者的家屬致最深切的慰問!

  香港的行山活動,一向都視為康樂活動,一個菠蘿包、一枝水,便可參加,各大報刊也很少灌輸一定行山知識,如救急,山野求生技巧......就以星期二的文匯報為例,它是香港行山活動的最大引擎,聽報販說逢星期二的文匯報特別暢銷,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到期期都是刊登行山,有沒有一些知識性的文章呢?我記憶中應是「無」,筆者也試過投些登山知識文章,結果被退回,原因我們一向視行山為活動,不重視一些理論性知識。在郊聯希望能打破這方面的偏見,有活動,有深性,也有知性文章,成為一本多題裁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