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烏蛟騰與三丫村
〔烏蛟騰與三丫村同屬東北區富美的山鄉。兩者之間,丘陵起伏,存蘊無數,皆懿美可賞。〕
烏蛟騰,背倚弔燈蘢;前面東南方為橫嶺、西南方為八仙嶺。三面環山,形勢特佳。村後有巨澗下注,越村谷而與村前西部坑澗合流,入注今日之船灣淡水湖。兩澗分別在村前南方及西南方瀉成「照鏡潭」及「新娘潭」,使本村風光增色不少。
照鏡潭在村前南方古道之旁;上承本村主流,來水終年不絕。該潭上方一石洞穿,形圓而勻潤;臨近圓孔下望,則一水承托,如鏡上照。水落潭後,因潭前地勢突陷,於是再發一瀑,轟然下瀉凡廿多呎﹔其下深潭承涵﹐是為照鏡潭飛瀑及下潭。下潭左右、谷深崖直﹔老樹密結,陽光終年難達。落水暢急、飛白沖擊,有深山巨流之氣魄。密林左右皆有小徑可下通。在下潭前仰望﹐所見陰深而雄奇。然潭前敗葉腐枝堆積,氣味不佳,難耐久賞。上潭之前則略有閒地,可資留駐。據烏蛟騰、九擔租一帶居民指出,本潭原名為「灶頸潭」。蓋以圓石穿孔、狀如灶頸之承托炊具。稱「照鏡潭」者,實為鄉音之誤轉云。然新詞亦有可解可愛之處﹔復稱原名與否,端由遊者自決。
新娘潭在村前西南方,上承眾水,至此匯成大流,下注十多呎。潭上缺口甚寬,瀑水散落如紗披。昔年水盛時其勢極雄壯,以故能久享盛名。然今日公路在潭畔延伸,上源水流被截﹔加上砂土推壓而下,其勢已難復當年,只雨後仍有可觀。潭上廢田片片,潭下澗道左右巨石連幅,皆宜於留駐嬉娛,成為假日郊遊好去處,故今日來賞者比昔年更多。主源上方、即今新公路通烏蛟騰支線之岔路附近,有舊地名「三擔籮」;今已無室宅居人,但建有紀念日治時代因抗日而殉難之村民之「烈士紀念碑」。附近廢田開廣,綠草披布;小水穿流,為大隊休憩之上佳去處。兩潭流水匯合後,再與「龍珠潭」流水接合而注船灣淡水湖;三水合流後的一段,有稱之為「三潭溪」者。
烏蛟騰由嶺背、新屋、三家村、田心、河背、老圍及新屋下組成。居民眾多,熱愛莊稼;村屋建築古樸而美雅,近年仍不斷有新建設。由於地近市郊,本村不設學校;童孩求學則赴大尾篤以外。本村對外交通,因新公路在村前延伸橫截,部份古道已失其作用;然汽車直達村口,生活起居均平添不少方便。現列述本村原有對外交通線路共九條如下:其一為自村後過澗口東側而沿坡上接弔燈籠「糞箕托」峰之山徑﹐路緩順好行。其二為自村後山澗西側上伸,過「減龍頭」下之山坳而通谷埔之古道。沿線石砌,寬緩好行;然自減龍頭下而至谷埔一段,已不易通行。其三為自三擔蘿附近穿「八仙嶺——橫嶺」間走廊而通鹿頸河瀝背﹙籃屋﹚之山徑,近鹿頸段即「籃屋走廊」。然因新公路之開闢,除河瀝背段仍有部份得以保留外,餘皆亡失。其四為自三擔籮附近西向越八仙嶺北之丘陵,徑「上、下黃土」附近而下鹿頸之山徑;在今日新公路之側仍可上山。其五為自新娘潭西南,而上通八仙嶺北部丘陵之山徑、古道,大致有四、五條之多,於「繞絲溪」畔合而為一後,復經「上、下黃土」下南涌﹔或可於中道曲接支線往訪「橫山腳、七木橋」諸廢村。今各路口仍極明顯,於新公路側隨時可踏坡上行。此線與第四線同向而常平行。其六為自村口過石橋,越照鏡潭側而下通原日船灣海北岸之古道。此路多係石砌;照鏡潭一段更是濃蔭蔽日、四季清涼,令行人暢適。今在「涌尾」之北有小橋橫跨三潭溪而接「新娘潭巴士總站」。其七為自照鏡潭側上通橫嶺「馬頭峰」之山徑。但多荊蔓橫阻﹐通行每需以刀剪開道。其八為自村口石橋之側上通馬頭峰之山徑;略較前路好行,今仍易通。其九為自村東口東向過「九擔租」、「上苗田」、「下苗田」而達三丫灣之古道。此線多伴溪而落,環境至美。
自烏蛟騰向東沿三合土路而行,不久便至九擔租。本村地處淺谷,規模不大,但村屋建設齊美,另有一番世外之緻。附近耕地頗多,利於農作;加上對外交通頗為便利,故歷年皆能保持。村前小溪西流,亦照鏡潭主源之一。從村前大路東去不久,路旁有山徑曲入東北方一淺谷;谷內有小溪流出,其內耕地片片,稱為「芹菜窩」。谷窩前路口再下不遠,一坡瀉下,碎石遍布;附近有小片廢田,稱為「絆﹙鄉音作棒﹚死豬」。本村對外交通路線有三。其一在村前東口小澗之北,有山徑上接橫嶺「馬頭峰」及「赤馬頭」間之低坳;此徑寬大緩順、松蔭蔽天,為登遊橫嶺最好行的一線。其二為在村西口樹旁踏石過澗,於小片田土旁之丘間有山上伸,接舊地「石水澗」及「觀音峒」;路上亦略無阻塞,曲折可行。其三即村前「烏蛟騰——三丫灣」古道。
古道過九擔租後即轉為石砌。過絆死豬後不久,有岔路北折;從此上山,路在弔燈籠山南腰高坡上東去,半道間有疏松。於道上凌望弔燈籠與橫嶺間之丘陵,則一徑穿透迴曲,令人神往。自路口行約二十分鐘,可至山鄉「犁頭石」。
犁頭石在弔燈籠峰之東南腰:村屋三二、規模極小。左右高丘淺迴,梯田上下,澗水雖不甚豐而足供灌溉;加上居者奮志,故終得保持。村前略無阻擋,下望三丫灣岸與印塘海容色;逸氣上染,寧靜雅緻,為觀景好去處。若自山下或遠處望來,則粉牆一壁,明照蒼然崇山,極引人遐思。本村對交通共有四古道。其一為向西平去,直通絆死豬附近而接「烏蛟騰——三丫灣」古道。其二自村前向西南下,於下苗田村之東百碼處過苗田溪而接「烏蛟騰——三丫灣」古道;路緩順好行。其三為自村東北口向東南下三丫涌口;半道多蔭,穿谷而落,亦易行。其四為自村東北口東北向而沿弔燈籠東南腰轉落三丫村。初段穿林越坑,天日難睹,後半緩順好行;凌望三丫村上下容色使人神怡。第三、四兩線之間坡上,有墓穴稱「美女照鏡」。
若自九擔租村前一意東下而不走岔路,則二十分鐘後,可至「上苗田」村。本村村屋十多,建築齊美,原甚可賞。然自數年前起居人即告外遷,終亦全部放棄。今村屋崩圮,異蟲棲息,野草荒亂;氣象淒冷,無復可愛。村後及村西有流澗分別下注而東向匯落。村西南背上原有山徑可通接橫嶺,今以久無行人,路跡漸見迷糊。古道在村側續落,一路傍溪東下;古木垂枝、清流動響,美意常使人神迷駐足。沿古道東下不久可至「下苗田」村。兩村之間澗道旁,有幽林閒地;數年前問知,為「中苗田」云。
下苗田村規模原比上苗田村略大﹐村屋建設亦極齊美﹔今有居民數戶﹐以外出工作及耕種為生﹐近一兩年仍見有新建設。在擁土不多的情況下猶能堅持﹐苦守神神人人敬佩。村前後左右﹐皆有水流來匯,於村口沛然下落而注「三丫灣」。由上苗田至本村之東五百碼之小石橋處的一段澗流稱為「苗田溪」﹔其下一段稱為「三丫涌」。本村之背亦有山徑通接橫嶺。沿村前古道東去百碼,澗之另方有山徑上通犁頭石。若再行不久,古道之南有支線岔出可至「馬尿水」。若不走任何支線而直下,便至「三丫涌」口。
三丫涌口有破屋兩間,原有居民遠去數載,今無可觀。此處已是三丫灣範圍;在此沿海岸小徑北去,一路折曲上下。不久可至「三丫村」。
自九擔租至三丫村一帶:山徑紅稀,芳郊綠遍,遠近高丘低谷樹色陰陰;涼風時來,流水伴逐;望三丫灣岸與印塘靜水,油然湛碧,上映雲天飛絮,令行者心曠神怡。而三丫涌口至三丫村一段,小徑折曲上下,紅土蒼苔,藍天碧水,遠近相伴;行人至此,未有不驚艷絕倒:恨不得浸足斯域而長居守望者。
三丫村、背枕弔燈籠高峰,面接三丫灣水,形勢絕佳。村東北口巨角入水,角咀南垂,是為「拗魚咀」。其上山丘橫列,稱為「橫排」;有低坳,坳上原有山徑可通牛池湖村,稱為「橫排坳」。坳西北另坳稱「牛池湖坳」。牛池湖坳西北一峰稱「牛池湖山」。村後三合土路直通小灘;路中最高點稱「山尾坳」;坳北小峰近小灘岸者為「三丫峒」。過山尾坳而通小灘之大道為通接兩者之間最便捷之路徑。村前灣口有小碼頭,其東南土角分出,大小不一,依序隨形稱為「鵝頭咀」及「扁咀」。更南土角出入,直至三丫涌口,百變不一;折曲之多態、柔順之奇美,視沙頭角五咀地帶不遑多讓,雖三丫涌口至紅石間之間亦有不及。
三丫村村谷廣而耕地多,莊稼長勢長年欣盛,故常有新建設。本村居民除務農外,赴外地工作者亦多。也許由於地集靈秀,故居人特見和善。本村設有「三省學校」;規模、設備均完善,現有學生三十多人。對外交通除可藉水路外,陸路大致有六線。其一為自村前石堤之北向谷內上山,過橫排坳而通牛池湖之古道。上坳一段易行;然自坳上入村一段則阻塞而難通。其二為自石堤之北山咀上山,越牛池湖坳而下牛池湖之古道。全線可通而荊蔓略密。其三為自村後山尾坳下小灘村而通荔枝窩或磨刀坑之三合土路。全線老樹濃蔭,每令行者快意。其四為自新圍後方上弔燈籠之山徑,全線循脊,緩順易行。其五為自新圍之西南上犁頭石之古道,亦易行。其六為自海堤南行,傍海而至三丫涌口,則或上訪苗田,或東去「馬尿水」,或細賞「苗三石澗」,無不可行。
本文所述「苗田溪」、「三丫涌」,旅行界統稱之為「苗三石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