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訊園地 徵  稿 齊來耕耘

來稿於印刷及網上版發布     電郵:hkfca89@hotmail.com

【旅行講場】 本版歡迎來稿,內容以論述香港旅行的事物為主,來稿不作刪改,稿件請勿超過一千三百字,超逾字限或需分期刊出。來稿請以原稿紙清楚繕寫,附上姓名、地址、聯絡電話。我們鼓勵作者以真實姓名發表文章,但也可選擇以筆名發表。見刊薄酬三十元,不設退稿。本刊保留刊登權利,請勿一稿兩投。
來稿請寄:沙田美林美楓樓1127室或傳真2681 2774 
註明《聯合旅訊•旅行講場》。
【領隊專欄】 本欄歡迎來稿,稿件請勿超過八百字。來稿請以原稿紙清楚繕寫,附上姓名、地址、聯絡電話。來稿請用真實姓名及所屬隊伍名稱發表。不設稿酬及退稿。本刊保留刊登權利,請勿一稿兩投。
來稿請寄:沙田美林美楓樓1127室或傳真2681 2774 
註明《聯合旅訊•領隊專欄》。

《旅行講場》有稿例言明請勿一稿兩投,上期(80期)港旅之友來稿《無污染之旅》一文,分別在本刊及另一刊物登載,有一稿兩投之嫌,請作者注意。

旅 行 講  場

精彩剌激的一天『冬遊了哥岩』 林顯宗

 雖說太陽之下無新事,但上天往往給我們突如其來的挑戰。

 一切都由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開始。十二月二日,馳駢行一行數十人,連同兩位服務行友及一位領隊帶著輕鬆的心情,暢遊新娘潭、吊燈籠、牛屎湖山、了哥岩及鹿頸。沿途風光明媚,翠巒橫抱,景色令人神往。可是,怎料到當日經歷一波三折,峰迴路轉,既驚且喜,令我難以忘懷。

 第一個突如其來的阻滯就是新娘潭封路。我們因此要花個多小時多走五公里。有見及此,我欲取消上吊燈籠這段艱辛路,但遭到大部份行友反對。由於人數眾多,加上山路險峻,結果又延誤了多個小時。

 午飯後,有鑑於各行友的體力及經驗參差,我隱約感到登上牛屎湖山和了哥岩,會潛伏著許多危機。我決定取消登上了哥岩,可惜慘遭眾人否決,我只好硬著頭皮帶領眾人登山。牛屎湖山本來就人跡罕至,山路早已長滿雜草,加上風高物燥,整個山頭都佈滿浮沙碎石和乾柴枯草。行友們都手腳並用,力求不要下墮,但往往在腳踏手攀之外,沙石徐徐滾下。我膽前顧後,來回往返,盡力參扶行友,以確保他們的安全。

 當各人排除萬難全到達頂峰時,大家的眼神都流露著一股滿足自豪的神色。放眼一望,海天一色,香港東北面美景盡入眼簾,所有艱苦都是值得的!

 及後我們披荊斬棘地下山。到達荔枝窩時,我發現有四位行友在沒有知會下離開。我立刻往來奔跑,走到荔枝窩碼頭,隨即跑去小灘,又致電給四位,但都未有發現,我祇好在留言信箱留言。當他們覆電時已是晚上六時,原來他們走進鎖羅盆,並迷了路,感到十分惶恐,希望我能帶他們脫險。剎那間一股凜然的使命感從我心頭迸發出來,驅使我毅然投奔黑夜,向密林滿佈,危機四伏的榕樹澳進發。其他行友就跟從兩位服務行友前往鹿頸。(註)

 黑夜裹,我獨自沿著岸邊前行。怎知剛巧潮漲,我只好吃力地涉水而行,再經過無數的墳墓,亂石堆以及陰森的叢林,都沒有四位行友的影蹤。前路茫茫,身心俱疲,又無法與外界溝通(電話網絡未能覆蓋榕樹澳),那種焦急、徬徨、無助之情實不為外人道。

 在極沮喪的情況下,漆黑中突然出現點點藍光。細看之下,原來是水警輪,我於是高聲呼叫。那水警輪接了我,並與我一同尋找那四位失蹤行友。不久我們就在亞公坳找回他們,約八時就到達鹿頸,眾人平安。

 經過這次事件,令我有以下感想:
第一, 希望各行友不要擅自離隊。如果有要事要提早離隊,必須親自知會領隊。假如在路上分岔路口,應等候領隊的指示才起步。
第二, 不可單獨尋找隊友。我這次尋人行動實在魯莽,單獨在黑夜尋人十分危險的,假如途中受傷失救,加上沒有電話網絡,便很容易有生命危險。故此我在此呼籲各行山發燒友應以我為反面教材,不要犯上同樣錯誤。

 最後,我要衷心多謝沙頭角邊境海上巡邏的幾位警察,假如沒有他們的熱心幫助,我們必不能安全返回鹿頸,請接受我們萬二分的謝意!

 作為一位義務行山領隊,所花的心血,時間和體力,實在難以計算,即使事前準備充足,得出的結果也未必完美。如果領隊和行友能互相合作,那就能享受一個開心又安全的活動,同時把意外的機會減至最低了!

(註)離開荔枝窩有三條途徑:一是分水坳,二是鎖羅盆,三是三椏涌。領隊得知四位行友失蹤後,先後前往三椏涌及鎖羅盆尋找他們,而另外兩位服務行友帶所有行友經分水坳前往鹿頸。故此三條途徑都有被我們涉足。



 
還我河山 李維安

 十二月初某夜,家中電視機熒幕正在播映那個為本港旅遊業吹風造勢,名字好像叫做甚麼好客之道甚麼的節目,其中有介紹大澳的片段;個人卻埋首互聯網中,找尋近日報章上有關二澳封路事件的舊『新聞』,真諷刺!

 由於二澳所處位置僻遠,部分記者走訪不易,故報道只集中在小部分報章而未能引起大眾關注,其餘個別或因受惠於漁護署之供稿而令報章版面毋須搜索枯腸,故亦不便窮追猛打,將負面事件真相向大眾披露,但亦可能與題材不夠敏感有關。設身處地,最大反應者莫過於行山人士,雖然部分早餐派行友仍是噤若寒蟬,但在互聯網某討論區內已能引起一時哄動,可惜多以聊天室心態處理,亦未留下聯絡電郵地址,更有化名作『愚儂賤言喚你署長』者,致令歡樂氣氛有餘、實際討論不足,所以最終仍沒有具體行動。

 是次事件,表面看來好像是村民與部分環保團體之間的糾紛,村民最終以不甘被滋擾為由而將部分位於郊野公園內的村徑(鳳凰徑)封閉,結果卻令無辜市民受到牽連,白白喪失了一條沿用已久的遠足徑;實質上卻是市民在郊野公園內的活動範圍,由於種種不同原因而日漸被蠶食,這點正暴露有關法例在保護郊野公園土地方面的不足,今次事件,謹屬冰山一角而已。現行法例雖云製訂於殖民地年代,當年構想,或有疏漏,但回歸至今多年,仍未能撥亂反正,致令產生現時之尷尬局面;至於管理部門在此事件上,也未能扮演居中調停角色,反而在阻止市民進入郊野公園的態度上,似有助紂為虐之嫌,倘若其因早年劃地失誤而作出亡羊補牢行動,則市民大眾日後在郊野公園內之活動每於有需要時便要作出犧牲。

 現時,我們只能靜待其變,但亦不等於袖手旁觀,最低限度,也可以來一個表態,不要因為二澳之偏遠或從不考慮涉足而顯得漠不關心,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今次封路事件不是一九九零年底萬丈布鳳凰徑被圍封的翻版嗎?

 『湖海洗我胸襟,河山飄我影蹤。』這兩句流行曲的歌詞,正好用來形容行友喜愛騖走四方的意態,只怕郊野公園範圍屢遭侵吞,這點最終只能成為奢侈品,走筆至此,深感無奈,不禁翹首吶喊:『還我河山』!



二十五年來旅行見聞錄(八)
黃振聲

73年會師在下塘  新春露營馬料水
金飾遭劫白虎坳  蓮花山上被雷擊
北果初登地獄岩  獨登鳳凰膽驚心

 73年大會師仍然由本人擔任總務(由72至75年),在週末夜與十多位工作人員,乘巴士至沙咀道站下車,越過青山道,在紡織廠側上斜路至美國醫院旁,有一英坭徑,上走蓮花山,中段上下有村屋數間,走完斜路便到蓮花山公立學校,然後前走上塘村,再沿小石徑比較直斜往下塘,走前有頗大荒田,在田後有一墓穴,建有一灶及一亭,此亭作為總部,消夜後已近凌晨二時,各自就寢,晨七時起身,便分工合作,煮早餐,圍縐紙,鋸竹作旗桿,本人更將原有節目再增加一個,名為「攀山越野套紅旗」,在田側有一小山,上有一電纜架,先派工作者攀上二佰多尺山頂掛好紅旗,約十一時隊伍陸續抵達,十二時已全體到齊,參加隊伍連小組約廿隊,人數約四五佰人,開始儀式由主委嚴日初先生講話後,第一個節目便是「攀山越野套紅旗」,哨子一響,數十健兒急走過荒田,跨越小溪,左山腳尋路上攀,首先奪取紅旗為沙玻隊黃波(亦屬勞青隊),落山先返抵終點,各項節目亦展開,離不開燈謎、二人三足、隊際扯大纜等,大會約二時卅分結束,各隊在不同路線來,不同路線走,工作人員收拾殘局,經田夫仔落深井,在裕記晚膳。

 新年過後,農曆年又至,在年卅早,行友五人即搭火車到大埔站,往花園仔搭村車到烏蛟騰,經九擔租、上下苗田,在走過下苗田往三椏涌中途,見右手山邊有一墓,左側有一小徑,前行約廿多分鐘,便到目的地馬尿水,該地環境特別清雅,梯田五六層,每層有五幅田,正好每田一營,下為咸魚酲,小路側通往紅石門村及戶洲塘村,田側有一小溪水,在此度過大除夕。

 在三月中,金飾旅行隊行友百人,自元朗南坑排起步,沿村後小徑上走東白虎坳,經七渡河出永吉橋,但在上走東白虎坳伯公廟之一段小路,被六名鄉村飛,兩名在中段,四名則把守白虎坳,手持利刀,上下用對講機通話,因金飾隊家屬眾多,行動緩慢,四五人一段,正合歹徒之意,當數人經過歹徒下面時,即用對講機通知上面有多少男女小童,待行者到達時先由兩歹徒要脅女者及小童,兩歹徒則命各人將金錢、金鍊、金、戒子及手提收音機,在洗劫完畢,即命走入伯公廟內下,該廟有空位不足卅多平方尺,如此類推,最後一百人全被洗劫及在廟內,其擠迫情況可知,歹徒二人在門口持刀,命令不得郁動,否則刀不留情,二人在門口行來行去,半小時後,內裡行友見外出沒有動靜,乃叫各人起立走出廟外,沿回頭路返南坑排出元朗報警,當新晚報旅行版主編及業餘隊領隊陳前輩召集旅行隊領隊,到其報社共商如何對付此事,但毫無良策,只能將大隊行友儘量拉近,使歹徒無機可乘。(待續)



論郊野的「野」 呂沛銘

 「郊野」這個名詞,若按字義解釋,意思是「荒蕪的郊區」,「荒蕪」是「野」的表示。由於本港郊野面積不斷減少,很多昔日的郊野地區,現在已不復為「野」。試看一些旅行熱門地點如北潭涌、嶂上、鹿頸、蒲台島等,每逢假日均擠滿遊人,熙來攘往,嘈雜聲整日不停,全無郊野的寧靜氣氛;置身於其中,不但沒有「野」的感覺,甚至連「郊」的感覺也不產生。

 以前很少人到的東北區(特別是黃竹角嘴半島及印塘海的幾個荒島),現在假日時遊人越來越多。筆者曾於一個星期日與幾位行友由紅石門起步沿岸綑邊至黃竹角嘴(此路甚難行,宜在潮水最低時行走,有些地方須涉水越過,不慣於行山者勿試此路),初時以為這條荒僻途徑遇不到遊人,但出乎意料之外,沿途共遇見十餘位行山者。

 另一次,筆者於非假日及非星期六在西貢區的西灣山遠足,遇見幾個年逾七十的長者,他們自組一旅行隊(無隊名,不舉辦公開活動),長期於非假日及非週末行山。筆者初時以為他們為了避免假日交通擠逼而專擇非假日遠足,但與他們談話時,知道他們除了避免假日交通擠塞外,尚愛好郊野在非假日的寧靜。

 筆者曾在多個社區機構任職社工,領導不同年齡的活動小組,發覺年老一輩大多愛好寧靜,他們沒有年輕一輩的活潑及趨向熱鬧,甚至對嘈雜環境產生厭惡。筆者相信,不少由老人組成的旅行隊專擇非假日及非週末行山,目的是避免假日交通擠逼,同時也是為了尋求寧靜環境。

 怎樣對郊野的「野」下定義?筆者的淺見,認為「野」應具下述兩條件:
(一) 未經人為改造,也就是保存原始天然狀態。人為改造包括築路、闢燒烤場地、設小食店、建公廁、造涼亭、置檯椅等;這些建設雖然給遊人帶來方便,但破壞了天然環境,置身其中全無「野」的感覺。
(二) 絕少為遊人所到。遊人若越少,地方越為清潔及寧靜,在沒有人聲環境所聽到的聲音僅是大自然的和諧聲(風聲、鳥聲、蟲聲、水流聲)。

 愛靜與愛動的行友,大多數均希望郊野的「野」能長久保留,這是天然環境的珍貴遺產。然而,在目前郊野土地不斷開發的趨勢下,這種希望卻是不樂觀了。



馳騁鳳凰群英會  馳澗者

健兒奔石門甲 齊馳騁露鋒芒
羅漢寺曹溪畔 梵音傳離塵俗
幻覺登仙班道 北天門鳳凰門
雲紗飄南天門 仰天緣慳玉帝
心緒神犬聲喧 位西狗牙石澗
列東狗牙石澗 雄心無懼難關
邁越鳳東下坑 略賞鳳東飛流
遙路鳳大北坑 回歸起點團圓

 時光荏苒,踏進第三年往績昭然的“毅力之役”來臨。有玩──熱情行友支援陪你玩。有食──糧水無限供應補給。主辦者資源緊絀,未如所云賽後設宴恭賀能夠完成賽程的行友。有拿──具意義值收藏的獎座。在平凡遠足裡擦出璀燦的火花,有幸參與,人生樂事之一。可分二至三天的行程,九小時半內(連休息、午餐)行畢,印證可發揮一定情度的潛能。九澗串越險阻,攀懸崖峭壁,走滑草斜坡,碎石河等需適應能力。腳力、體力、耐力、速度要有一定要求。

 我與數位年齡接近或略超六旬者,報章常雅尊“老翁”、“衰翁”、“知命之年”的行友,參加意念躊躇。心雖有“踏遍青山人未老”之志,歲月不饒人,長年鍛鍊(摧殘),難拒接那不受歡迎的禮物──老、弱、傷、殘。在尚餘精彩人生中,測驗自己能力,偏向虎山行,譜奏自我陶醉戀曲。無心理壓力,輕鬆上陣,絕不奢望(亦無可能)名列前茅,冀能限時內站立終點線。不幸鎩羽而退,半遮面阿Q式笑嘻嘻領取口中的“吾老矣”金牌!對主辦者真誠致意,有“老野”墊底,刺激猶豫不決者報名。男、女、老、青年,夫妻、情侶、莫逆之交等組合,層次較廣小圈子齊齊玩,目標一致,爭取勝利。

 一位終年帶領隊友攀山涉澗的行友,盛名所累,自尊心太強,無法忍受行程中的真假“高手”,“欲與天公比試高”,緊迫追債般不超前,絕不留後,盯人跟貼,妨礙職責上活動範圍成憾事。風雲際會,暗藏鬥機,飛沙走石乃口不爭名,心內唯我者尊的行友所賜,易生意外,安全成疑,使他豹隱原因之一。可惜活動中又缺一員猛將,期望能尋覓妙方,打破心裡障礙,東山復出,指日可待,繼續笑傲遊戲異水奇山。

 默祝參加活動的行友,鰲頭獨佔,放眼世界,小巫而已。著重安全原則下,自我挑戰,成敗視閑,盡力創佳績,以謝支援者之情。

 物有貴賤,人的能力有高低。遠足多姿彩,山行長程急走、夜行、攀險、攀石、泳渡綑邊、連溯數澗……等,每一項活動,都有身手敏捷和表現突出的行友。是否可稱“高手”,然而集各項於一身者,鳳毛麟角。“高手”是褒還貶,“高手”實質,實難定論。今某隊領隊X叔,數年前某次遠足,行友陸續越過表面濕滑的石,他用毛巾放在石面過後收回,越過者相對他來論是“高手”。再至險位不拿繩索相助而輕鬆而過,則是“超高手”。“高手”與“超高手”,若然失手,是否要負上過份自信,喜歡挑戰自己,逞英雄,毅然犯險,愚昧至極的莽夫敗類等罪名?!發生意外,人道立場下,當然要勞煩他人。拯救人員生命有不測,也非意外者所謂行為自私、愚昧的責任。同情非交易,每人都應有職業道德。

 三月前小組馬鞍山遠足,一外國人帶同狗隻行山近馬鞍山頂,狗腿受傷,主人報案,等待救援。近五時我們剛從山頂而下郊野公園,途遇數位消防員,兩位身負背架,上氣不接下氣,時行時停往救援,估計他們往返晚上八時多才能收隊。其中一行友對消防員說:「勞煩你們辛苦,衰狗累人,了牠吧!」一位年青的消防員答狗也是生命呀!那麼人的生命更最寶貴!!(待續)



憶八仙嶺之行 信恆樂

 八仙嶺位於八仙嶺郊野公園範圍內,港境之東北部,在船灣淡水湖周圍也可清楚看到八仙嶺各山峰的雄姿。

 十一月份的香港,風乾物燥,天文台時常發出紅色火災危險警告,相信每位遠足人士都會提高警覺,避免在遠足時生火或吸煙,因自己一時之樂給大自然及人類帶來苦難。

 筆者與幾位朋友從大尾篤起步,首登八仙嶺的第一峰──仙姑峰,仙姑峰南坡較為平緩,而北坡之馬騮崖則筆直如削。緩登仙姑峰約半小時的路途,你會看到「春風亭」,此亭之意是指春風化雨,紀念幾年前一群師生在八仙嶺途中因山火被困險坡馬騮崖,為人師表者及舍己救人的學生們。默念著亭上的文字,心裡有著無比的悲痛,也極痛恨一些不顧大自然和人門生命而在郊野吸煙的自私人。慘況雖然過去,但此事怎麼也不能隨著我登山時間的流使而遺忘。沿路而上,便見仙姑嶺,峰頂樹木稀疏,遙望南面可清楚看到船灣淡水湖的全景,蜿蜒盤旋的郊遊徑也成了八達嶺長城的縮影。遙望四面群山,你也會覺得人的渺小,西面黃嶺是八仙群峰中之最高峰,當你站在仙姑峰時你也會想起「一山還有一山高」的警語。

 小休後,沿著郊遊徑下山續登黃嶺,黃嶺雖是八仙群峰中的最高峰,由於山坡平緩,所以攀登不用花很大的氣力,只是路途較長。登上黃嶺,相信你的心裡充滿了自豪感,但并不能忘記背後的信心和毅力,回望仙姑峰,你也清楚看到其山峰是諸峰中較矮的山峰之一。在峰頂大休,你可以看到高山上罕有的植物及大自然美景,或者你可在疲勞之時躺下休息一回去享受深秋的迷人景緻。

 縱走八仙嶺,約下午五時終於完成這次旅程。是次八仙嶺之行,筆者得悉一點人生寶貴的經驗,其一是做人要有信心和恆心,在短暫的人生享受人間之樂,也是作者筆名的來源。



領隊責任研討會後記  馮霄律師

 筆者最近應邀出席香港郊野活動聯會在12月6日舉辦的「領隊權責」會員研討會。當晚約有35人出席,很高興各參加者都踴躍發言,場面非常熱鬧。不少參加者(尤其是旅行隊的領隊)都非常關注領隊在甚麼情況下需要對行友負上刑事或民事的責任。首先,各旅行隊刊登在通訊中的活動,大多已標明路程的難度和時間,甚至若需要攀山越嶺、渡海涉險,亦有寫清楚。但我認為活動如涉及特別危險的路程,宜多些落墨,令打算報名參加活動的行友,早有一些心理準備。另外,很多通訊都註明參加者責任自負,從法律責任角度看,祗是聊備一格,作用不大。反而,我建議在正式起步前,領隊應該派發一份簡章(中英俱備,以便外籍人士看得懂)給各參加者,清楚而詳細寫明行友在活動期間應當遵守領隊的指示,釐清領隊或旅行隊在是次活動中的責任,並要求參加者簽名同意。待集齊所有簽名後,再花些時間講解或提醒行友全段路程中較危險、難度較高的部份,方才正式起步。

 記憶中香港應該沒有案例判決,要求旅行隊或領隊要對受傷或死亡的行友負上任何民事或刑事責任。主要是參加者受傷的原因往往是因個人體力不支、狀態不足,甚至沒有量力而為所造成;要追咎是領隊(或旅行隊)的疏忽,建立兩者責任上的因果關係,在法理上是相當困難的。但各領隊切不可掉以輕心,對行程路線要有絕對掌握,尤其是當日天氣情況是否適宜舉行遠足活動。這方面,在在需要領隊的豐富經驗及果斷決定。

 其實,在研討會中,參加者亦提出了其他一些法律問題,如行山時侵犯了私人土地或路權(註:可參見梁守肫先生刊在2001年12月7日信報測量集專欄之「從堵塞鳳凰徑說起」一文),社團註冊的責任,社團與旅行社在活動安排上的分野等等。因篇幅所限,未能盡錄,待有機會再和大家一起討論,以收集思廣益之效。



跨鳳登天門前篇   緣聚者

 自〈馳騁千禧九龍群英會〉舉辦相當成功之際,李SIR卻說見好即收。今年不會再辦這種活動,因為要費盡精神思考,計畫部署及支援。暫時亦不知用什麼澗線來滿足這班群英。

 因為這班行友都在指定時間完成,有些更超越時間。在年頭這班群英還喋喋不休談論九龍澗之感受,說下回有機會就怎樣留前鬥後,挑戰自我。

 到了十月中李SIR說今年十二月有個鳳凰山群英會活動,希望各行友能參與,而不再九龍澗,但看路線是一個穿扳都令旅者有驚訝震懾的穹蒼行程。要在(早上八時十分)先從曹溪沿澗直上北天門頂,接著跨越鳳凰門,沿著荊棘密林才到天梯,繼而轉過貝納琪徑,直上西狗牙坑,經過牙罅壁位,沿壁上攀,或用繩索上扳,直達閻皇壁。再橫跨鳳喙峽下荊棘密林地帶,緊隨下東狗牙坑,再出引水道。轉接到南天門石澗,直登天門頂到鳳徑。沿徑到鳳東下坑,直落到地塘仔植林徑,跟著轉向鳳東飛流直放鳳大北坑,再直趨石門甲橋下終點(要在下午六時前到達)。沿途會跨越深壑峽谷,溯溪穿門,攀崖附脊及闖林披棘。

 這將會是喜好刺激心理旅程,眾高手又可表見一番。張SIR,今回很多行友都會很認真的行走這路線,由其是女行友,不會令您失望。

 李SIR亦在十一月份連續有三次前奏,沿途除草,掃除碎石,綁標記及危險位縛上紅繩,令行友對路線加深認識更帶領支援組怎樣安排食物、飲品及測記錄,這種勞心勞力精神,可令佩服。勁!

 祝 新年進步 馬到功成 身體健康         6-1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