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楓石澗】
『位置』 大枕蓋
『方位』 源起大枕蓋西部 流入正坑
『難度』 ★★
『土名』 探(簡)坑
『又名』 大枕蓋西坑
「西貢」東部多奇澗,除「雙鹿石澗」之外,令人驚訝者為數不少,有些因地域偏遠而導致聲名不顯,諸如「沉船灣」的「黃竹瀝」與長岩下的「浪茄仔坑」便是。但現說之石澗,近公路與野徑而不被人所熟遊,就有點可惜了。查「秋楓」澗內,瀑潭絡繹,姿容繽紛,與境內任何一澗相較絕不遜色。因此澗源口處接近秋楓樹,故被人題名為「秋楓石澗」。溪內可觀風光集中在中下游,以「北潭漁農處」東來的引水道作一個上下分界線,澗口附近,水源雖被截,但流勢仍大,其中「碧扇潭」碩大的潭容當為此段首屈一指的景色,臨近引水道之下,有深壑深藏斗斛深潭,玉有清濁之分,此潭不論陽光折射與否,因多深綠長藻,水色長久呈玉濁之色,故稱之「濁玉潭」。引水道之上為「一線瀑」奇流,下有三角深潭,自鹿湖高源下返北潭的旅人,時會遠看得見。瀑上接連廊潭、圓潭、長潭、方潭,大小中型,式式俱全,真確是令人快意的澗途。

【牌額西坑】
『位置』 牌額山
『方位』 源起牌額山西部 流入大枕蓋坑
『難度』 ★★★
『土名』 不詳
可遊的澗道並不太長,在北潭漁農處以東的地龍水閘傍入澗,有小路引入一細小的水堰。堰內一洼潭水,其上樹蔭輕拂,旁有石砌小台,為休歇之良地。此澗之主源為深入「牛湖墩」的平淺無景地帶,旅人應注意右方有支源注入的位置,此一來自牌額西面的流水,瀑壁垂空斷接百呎,方為可賞之地,當履盡群瀑後,便可左上山坡登抵嶺上大道歸行了。

【鯽魚湖石澗】
『位置』 大枕蓋
『方位』 源起大枕蓋西部 流入正坑
『難度』 ★★★
『土名』 不詳
澗口為深淌的河水與濃密的藤林區,進入時比較費時,澗道上下均為普通的流水景色,上源離澗處亦是槽粕荊阻之途。全域最值欣賞的地點,為中段的瀑流區,有一個長逶而下的瀑布,名曰「獅子觀瀑」為「經緯旅行隊」所題,但與「青龍石澗」的「雙獅觀瀑」比之,豪雄之態則失之彌遠了。

【鹿赤溪】
『位置』 牌額山
『方位』 源起牌額山北部 流入赤徑
『難度』 ★★
『土名』 白水岩
曾有旅行前輩指出石澗分為兩種的觀賞方式,其一是「點遊」,其二是「線遊」。前者指澗內流域中只有單一風物,而其它部份則乏善足陳,可擇其精華遊之。後者則是流域裡景點良多,步步皆景,可全溯漫覽。現澗因祇有一瀑可觀,故旅人應以點遊方式處理行程。這個最精采的白水雄飛的流瀑,可在「赤徑村」前田地全睹,深入攀爬,可發覺瀑主分二層,瀑頂以上數十米,流源有滔滔大澗的風度,但轉入廢田後,隨即流泉轉弱。旅人宜從右方折小路或上鹿湖山或回赤徑,任君自抉。

【北坑】
『位置』 牌額山
『方位』 源起牌額山東部 流入赤徑
『難度』 ★★★
『土名』 不詳
『又名』 鹿赤溪
「鹿湖北坑」在七零年代時,與「黃竹坑」及「雙鹿石澗」齊名,可知在旅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低,澗內有平順的水河區,亦有泉淙的盆潭,但這都不是令人喜歡的原因。它最大的特色就是自中游處歧澗交匯點左上的主源裡,矗起深邃而又只容一人進入的窄道式峽廊,行友稱之為「小巫峽」,廊內水潭滑岩交接翩舞,人如捲進激流空間,有奇妙的感覺,亦是境內探索枯腸亦難一覓的怪奇地方。

【田尾坑】
『位置』 田尾山
『方位』 源起田尾山西部 流入萬宜水庫
『難度』 ★★★
『土名』 不詳
「大枕蓋」與「田尾山」面對「萬宜水庫」的一列谷巒,有很多精緻的小水澗,亦頗令旅人歡迎。「田尾山」的一支流源要算是本區較大者,可由「西灣路」口開始旅途,河口處先有不甚高的半壁走廊,隨後是無石可躍的彎彎清澈小河,河後雙源互展,左是主源,右源為支域,但盡處有巨崖,嗜險者不容錯過。愛清幽者,可依左進,沿路有小瀑出現,谷內枝柯不太密雜,可以很容易便抵達「大」、「田」兩山的坳口大路。

【雙鹿石澗】
『位置』 大枕蓋
『方位』 源起大枕蓋西部 流入大浪西灣
『難度』 ★★
『土名』 不詳
不獨止慣涉登山臨水的行友喜歡此澗,年青一輩的團體都常聯群結隊攀爬這條全港唯一無二的詭奇石澗。尤其「石棧道」一地,長久以來已風披不少過客,使這個本為地貌形容詞,成為專有的地方名詞。此澗最令人鍾愛的是它的澗道走向端變,轉於山岫,折於阜陵,一轉一折皆每每有意想不到的風光出現,可謂每步一景,景隨步生,令人目不暇給。全澗可分為三段,可擷取偏好的一部份行之。首段自「西灣口」起至中層水壩,以「四疊潭」「研藥槽」「下豬肚潭」及「千絲瀑」為主要勝景。二段由水壩至鹿湖廢村,水道迂迴,有中瀑「鳴幽」鏘唱,極盡寧謐的世界。三段由廢村至「奔槽瀑」頂止。自「藏幽瀑」拔起後,一峽曲走,兩崖成廊,為盛名的「石棧道」,棧道內外,群窪屢伏於百米長度的流峽裡,為人熟知的上「豬肚」、「獨鹿」、「馴鹿」、「井底」等深潭相繼展現。怪姿的奔糟瀑宣佈這是此澗最後一個詫異之地。

【夾萬坑】
『位置』 大門山
『方位』 源起大門山南部 流入雙鹿石澗
『難度』 ★★
『土名』 不詳
『又名』 大蚊坑、大門坑
「夾萬」名義難明,使人摸不著頭腦,究是土名抑或旅人所作,不得而知,最奇怪的是連確實的位置也成疑問。傳疑說法有三種,其一乃謂「四疊潭」上的水提名稱,其二是指灣口至千絲瀑一段的河峽,其三是指自「大門山」南流的支澗名稱。現筆者取其第三種說法。該坑水系為格子狀,在西貢區中比較少見,溪源如在枯水時節,多長藻等苔物,主分二澗,曾步左澗深入,內裡流泉再度三分,以偏右一支最覺不凡,流瀑級起多道,每瀑均可沿壁攀登。

【研船坑】
『位置』 螺地墩
『方位』 源起螺地墩西部 流入雙鹿石澗
『難度』 ★★
『土名』 不詳
早年「野外雜誌」內「介子」君有文章曾介紹此坑,有謂自「夾萬坑」至「千絲瀑」的一處窩谷位,有如研藥的器皿,故此峽名為「研藥槽」,而左旁源於「螺地墩」的小坑,則稱之為「研船坑」。此坑源細小,中處有中型瀑潭,亦可一訪。

【黃竹坑】
『位置』 田尾山
『方位』 源起田尾山南部 流入萬宜水庫
『難度』 ★
『土名』 不詳
昔日「萬宜水庫」未築之時,循「水徑」碼頭登岸之旅人,沿鄉道上啟吹筒坳時,必需經過此坑中源位置。當時位於下段的黃竹飛瀑已為人欣識。由於水庫之建築,致使這個美麗的飛流埋於溶溶無波的湖壑之內,但若適值罕水季節,湖水水位低時,也可一睹這個難得一見又披上岩石雪白新姿的落差位了。亦由於上源位置為收集「西貢」諸水的引水地龍出口處,故流泉在冬季也一樣充沛,瀑布非常可觀。瀑上河流多支分導於平原的草田區,以向北最大,稍上處再一分為二:右澗闊流巨谷,可以輕步便到地龍口前的車路;左澗則有瀑布崖壁層層而下,值得細賞。

【吹筒坳坑】
『位置』 螺地墩
『方位』 源起螺地墩南部 流入萬宜水庫
『難度』 ★★
『土名』 不詳
為「黃竹坑」的東向支源的最上部份,遊程極之短少,所耗時間不足半小時。由吹筒坳水泥大路進入,不遠處有直崖阻谷,需繞道越此瀑頂,便可遇上由「吹筒坳」啣接「吹風坳」的上層小徑了。

【浪茄仔坑】
『位置』 西灣山
『方位』 源起西灣山東南部 流入浪茄仔坑
『難度』 ★★★★
『土名』 不詳
主源分作兩支,其一為直上「望魚岩頂」與「西灣山」之間谷位的右支源,澗道較緩,尾段亦有高垂的乾旱崖壁。現說之澗屬左支源。自兩源交接點起,隨即展起「飛蛇峽」如飛蛇竄樹的急峭氣勢,內裡佈局完全是充滿剌激的攀騰高潮。直牆般的嶙峋陡崖,裂桃般的深切內峽,壁道連橫串羅如永無止境,因此筆者常號稱此澗為「西貢」第一奇澗,應不為過譽。

【黃竹瀝】
『位置』 米粉頂
『方位』 源起米粉頂東部 流入沉船灣
『難度』 ★★
『土名』 不詳
與「浪茄仔坑」同屬偏遠的地域,首遊的旅伍為「長風旅行隊」,開遊當日筆者亦有隨行,此澗給人第一次的感覺,帶點詭奇色彩。可行部份為通向短阻路徑以下一段,而進入溪流亦不能由「沉船灣」的小灘作起步點,因澗口為小峽直崖繫以深潭,不易容人踱過,但該處澗貌奇突,灣口孤寂,佳景亦不可錯過。最為人回念者,當為中段處的彎折刻蝕峽谷,內裡亦有崖潭隱伏,惟近路一段,枯竹蠻亂礙路,要依右方棄澗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