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鹽灶下到鹿頸

 〔沙頭角海南岸村鄉處處,無不可賞。自西而東,依次為:鹽灶下、南涌、鹿頸...〕

返回總圖

 鹽灶下地處沙頭角及鹿頸兩公路之交會點,為崇山餘脈下一片平地;居民不多,然耕作甚力;近年兼殖塘魚,生態閒逸。

  鹽灶下村前近大路處,有一座名動港中的「白鶴林」。其地為一小丘,上方林木茂盛,多白鶴棲遲。其實白鶴原為「白鷺」之誤;然當春夏之日,則長喙秀足、雪羽翩翩,於林上盤旋,其勢確有可觀之處。前往觀、影以清晨及黃昏較宜。現林下設有漁農處哨站,有專人看守,以防濫捕。由此循公路步行五分鐘,可至南涌。

  南涌南背高四八六公尺之「龜頭嶺」,西負高二五五公尺之「海背嶺」;面臨「大灣」。村谷上承兩大澗流;西側為「老龍坑」,旅行者稱之為「屏南石澗」;東側為「石板坑」,或作「嘉龍澗」。兩澗匯流,合成大河,自谷中出海,稱為「南涌」或「南涌河」。石板坑下段有寬大清潭:潭上壺穴三連、圓勻成串;臨潭處石片暗出,瀉水如吐,土名「石板潭」,又稱「三環潭」,今多以「嘉龍潭」名之。舊傳潭中產無鱗之「嘉龍魚」。此澗平緩寬廣,全段易走;惜上段與屏南石澗同為地下引水道(地龍)截去水源,中下段徒見骨石瘦損。村口有寬大車行道,均接兩澗。

  南涌由楊屋、鄭屋、羅屋、林屋、李屋、張屋各聚居「點」組成。村谷深廣,上承兩大澗流,田作原甚發達;自地下引水道建成後,主流被截,餘瀝不足以供灌溉,農田被荒棄。近年耕地紛闢作漁塘。今日形格初成,從谷上俯瞰,則綠林水洼,景緻依稀似「南生圍」。谷中南涌河河面廣而水淺,利於飼養家禽;「南涌鴨歸日黃昏」,景色原極馳名,惜今或因棄養、或因養殖方法改變,盛景不復當年。河口自公路下出海,路面兩旁,每多垂釣客。

  鹽灶下與南涌間海面,有小嶼,土名「阿珠」,或稱「仙人種膝」;據知原名「老鴉洲」,或作「鴉洲」。每值潮水退盡,有土帶連結陸上。阿珠之西南,原有小石排;今經村人以土填出連接,方便東北村鄉、海島貨艇來此接運購自市區之物資。

  鹿頸在南涌之東不遠,形勢相若而澗流稍弱。村口原有石堤防波,今經擴闊加固為公路。本村包括黃屋、陳屋、咸坑尾、河瀝背、雞谷樹下各聚居點。黃屋之背有山徑可上通「上、下七木橋村」,亦可通接南涌。雞谷樹下位於村谷東首,背負高一六六公尺之「雞谷崗」;丘上長木扶疏,景緻奇麗。河瀝背及咸坑尾絕大部份居民遠遷;屋門上鎖,部份已塌。村屋西北山麓,有水田如池,地稱「大牛湖」。河瀝背有藍姓聚結,亦稱「藍屋」;其側原有小徑通入「八仙嶺──吊燈籠」間低迴淺丘中去。此小徑左右,皆秀木茂草;蟲鳴鳥嚶,景色幽麗,舊稱「藍屋走廊」,今已為公路截斷。昔日困迷遊人之區,於今開闊可喜而不損左右美態。咸坑尾亦為小水名稱,今水道穿過公路流出。本村村谷廣深、群丘低淺,望對海梧桐山上下,觀景極佳。

  鹿頸村的居民以赴外地謀生為主,留守者多老弱婦孺輩,故嘗有「女兒鄉」之譽。既以壯力不足,田土荒棄者乃多;近年始見設闢部份為漁塘,看來當有一番發展。昔日它是「鹿頸公路」的終點,是東北區部份村鄉對外的陸上交通要衝,又是東北區旅行的重要起終點。今天公路延伸接通「涌尾」,但它在東北地區交通方面的重要性仍未減變;對喜好旅行的人而言,它仍是旅遠東北區的要站。

  自鹿頸村沿海而去,廢田片片,是集體旅遊的好去處。傍海而行,可至鳳坑、谷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