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橫涌石澗與四廢村

 〔橫涌石澗源自八仙嶺北支之橫山頭,下注涌尾;為九大石澗之一。四廢村分處八仙嶺北坡窩谷中,與前者有貫連之勢;實際上連遊亦甚便易。四廢村為:橫山腳上、下村;上、下七木橋村。〕

返回總圖

 橫涌石澗全澗可分三段。上段自橫山腳上村後方之橫山頭起而至橫山腳下村止,稱為「橫山溪」;近源頭處澗坑細狹,林木高掩,穿遊不易。橫山腳上村附近一段,澗道較寬,然亦無異態。如窮溯此段澗源,可輕易登遊八仙嶺;只是並非正途,亦較費腳力。自橫山腳下村起而至「龍珠上潭」止,為本澗之中段;此澗道中段大致上又可分為前、後兩段:前段密林高蓋,澗坑深落,流水曲迴,垂枝拂逐:高鳥好唱,野蟲喜鳴,人入其中,有無窮樂趣,也是小組煮茶清敘之上佳去處。後段自密林之下而至龍珠上潭:澗道平緩開仰,流水清暢;澗石巨幅連接,跳走坐臥皆宜。上近密林處有一潭:兩側曲圓弧入,若二而一;潭上方石台寬平,兩水匯瀉,態極雅美。奇潭之下,流水處處動響作色;潭瀑連接,放足泳沐皆宜。此中段澗道所經之處為八仙嶺北坡三百公尺丘陵地帶,附近小丘高下:其北廢田廣幅、疏松夾帶;崇山襯望,雲天落照,最為可愛,美意使人屏息;前輩行友別名之為「繞絲溪」。從新娘潭上下橫越公路,皆可得山徑上伸曲接;來遊便易,故假日遊人處處,成為新興的旅遊地點。

  自龍珠上潭起而至涌尾上的一段澗道,是為本澗之下段。龍珠上潭為一廣長深潭:西壁高直、石片暗伸,具「壁虎」身手者可游走;潭北上方另有山徑可供通行。潭上方流泉迴曲數折然後暢然落潭,淙淙有聲;南北兩側山坡緩斜、綠草盈盈,襯托得明潭分外可愛。上潭之下不遠,有石堤截水,水管伸接,原供舊日三潭溪口居民飲用,今已廢置無用。此石堤之下,便是龍珠潭流瀑。

  龍珠潭瀑布分上、下兩段;兩瀑之間藏一深潭,是為「龍珠潭」(正潭);下瀑之下另有一潭,通稱為「龍珠下潭」。龍珠上瀑之上,匯水瀉聚一池,乘澗道落勢、一發轟落:潑潑刺刺,雄壯動人;此瀑長凡廿多呎。龍珠潭潭面廣長各十多呎,處百呎直壁中段、承涵上瀑來水;潭上三面岩壁衝雲,飛白轟落、墨潭興波,有凜然逼人勢態。潭北側另有小穴:深二呎、方廣數呎,可容兩人並蹲,穴下有暗道通正潭,唯水弱時始顯;若在潭畔淺涉水即可蹲踞穴中,則龍隱墨潭為畔、震耳匹練側擊,而凜冽透心之水花濺撲,情調意態,都難多見。此穴有稱之為「龍珠穴」者。

  龍珠潭東口平滑,潭水瀉出;一落凡卅呎,是為「龍珠下瀑」。此下瀑三面岩壁黯黑,加上上瀑上擋,故遠望唯見銀白匹練衝瀉於萬墨深處;瀑下高石掩疊,故氣勢、神魄都令人心盪。從三潭溪口循公路而來,自玉女峰入澗上行五分鐘,即可至瀑下,是賞遊便易而具深山巨瀑神魄的一條飛瀑。

  龍珠下瀑之下,另有角形深潭;潭面不大,四週墨岩高護,故特見深藏,而潭水常見墨色。水落潭後,復緩緩而下,過玉女峰麓而入三潭溪,注入今日之船灣淡水湖中。下瀑之北,有山徑上伸,越龍珠潭復在上瀑之南上伸;遊者可憑險上攀,直薄儲水池。但此段路石滑沙多,老樹浮根,行來寸寸有險;尤以水盛時水花濺曳、送滑人足,往遊者宜特別小心。下瀑之南,巨岩虎踞、高下相接,有山籐可資牽引,勢似可走;但石上滿布茸苔、多浮沙,又常受瀑水沾濡,滑足極甚,若無必要,不宜置足。

  據烏蛟騰村村老相告:龍珠潭原稱為「龍潭公」,下潭原稱為「龍潭x」(即以老年夫婦配稱之),今正名不顯;原名所來何自,也分說無由。原日澗口之南,有高約百公尺山峰、勢頗挺銳;前輩行友稱之為「玉女峰」。山徑自峰麓上伸;峰上望龍珠潭瀑,比在澗下仰觀為勝。今新娘潭公路在其南麓北馳,山腳也被削去一片,但登山小徑依然,遊者仍可上行而作遠賞。與玉女峰隔澗相對而位龍珠潭之北處,有高丘;在其上臨瞰除可得龍珠潭、瀑大貌外,又可遙望新娘、照鏡兩潭,號為「三潭台」。三潭台西部不遠半壁處,有異石拳出:色赭紅,自某一角度望之,如人首,號為「紅番石」。龍珠上瀑以上數百碼的澗道兩側多密林,內產「山橙」及「羅漢果」等植物;澗道水邊,又多可入盆景植物,採摘便易,俱為本澗之可愛處。

  橫涌石澗之南為八仙嶺北縱陵帶:溝壑割瀉、林草高密,大致上登山落澗俱無不可,只是多無正路。中段繞絲溪北部有一片廣大平台,田隴遺痕明確;昔日原為橫山腳上、下村等地居民之耕地,放棄多年,今為遊者之樂土。此一大片廣平廢田,現有墓塚甚多;中多嘉名大穴,如「五馬歸槽」、「鵡鴉落陽」、「倒插金釵」、「寒獺遊河」及「貓兒洗臉」等,細尋可得。平台東端,有一小山丘,從新娘潭上來,約十分鐘可達;小丘上半坡疏松,有市政事務署所設製之木檯、木凳;澗流不遠,堪供大隊休憩。平台之西端,地勢西下而接南涌、鹿頸;上下舊日原有「上、下黃土」及「上、下洋」等稱呼,今則一片混然,難於細指。此一大片平台廢田,形態奇特多姿,又皆相類肖,為八仙嶺──烏蛟騰山脈間最繁雜多變之區;如遇迷霧天昏、又不太熟識方位者,往往為之目迷心怯而受困。平台中部一石砌古道東西貫通;從前述小丘西行直去,不久可過下七木橋村而落南涌或鹿頸。此一古道,通稱為「烏蛟騰──七木橋古道」,今仍可通而易行。在此廣大平台之南,橫涌石澗上源深處,便是橫山腳上、下兩村。

  繞絲溪中段南側,有名穴「寒獺遊河」,墓雖殘而可認。其側有山徑南向上伸,轉上一山坡復分東西而去:東接新闢之植林道曲過八仙嶺東腰;西者穿林而接橫山腳下村。

  橫山腳下村之東高林密樹掩小徑,人入其中,則天日皆蔽;亂籐敗葉垂布,有一股荒然意態。本村廢棄已十多年;村屋平列而齊美,然今皆垣頹通頂,崩圯極甚。村前原有田地,也已野草盈盈。村南上方有小丘,高約三百公尺;其上異石積結,名為「關爺嶺」村。村西有山坳;坳上有半壁破廟,原奉「關帝」,名為「關爺廟」;坳稱「關爺坳」。從下村登坳,步行南上,可登八仙嶺;落坳西下,不久可至上村。

  橫山腳上村規模與下村相若,但村前田地較廣。本村亦遭放棄十多年;破屋欲墜,除「陳氏宗祠」門面略可觀外,俱無足賞。村東側有密林,其內墜葉紛紛,老竹多態,冬日暢爽,春夏則生意盎然,較下村更美;古道自坳上西下,穿此林而入村,屬遊者必經。村西側有峽谷,阡陌依舊,秀草離離;橫山溪自谷深處流出,是野營好去處。村後西南側高嶺橫列,排石怒突,約高四百公尺,稱為「橫山頭」;從此可循山脊登八仙嶺之主峰。

  橫山腳上村有古道北向出谷,復與「烏蛟騰──七木橋」古道相接。若從古道西走,不久可見路傍一條寬達四呎而滿佈浮沙之澗道:此澗道長年缺水,南向平伸;向內行數分鐘,兩旁樹木漸合,終至交掩難行。過此沙澗之後不久,路南(左方)有支徑上伸:循此上行三分鐘,便進入上七木橋村窩谷中。

  上七木橋村所在為一三面環山之窩谷,東北向可望沙頭角海上下容色。本村村谷廣大,高低山坡均闢為耕地;今隴畝廢棄,規制未改,望之仍極可愛。村屋原分數疊,雅緻有美態,近五、六年始告放棄,然已見牆崩瓦落。村屋週遭,林木仍茂盛而美;村前不遠處小水輕流,老木垂枝低拂;綠意四合,美態仍居四村之首。據知本村之不能守,除因外移者太多外;村後林密山深,野豬群聚而常出為患,也是逼令留守者忍痛放棄的重要因素。

  從上七木橋村沿古道北出,不久又與「烏──七」古道相接。循此古道西下,不久可至下七木橋村。

  下七木橋村,是原日四村中規模最大、最為興旺,也是最後棄守的一條山鄉。本村屋宇崩殘程度,尤甚於上村。村中昔年原建有「水月宮」;後從四村童孩求學者之需而改裝為校舍,名為「橋山學校」,最盛時容四村學童六、七十人。水月宮自改為校舍後,一切內部典章文物俱外移,除正殿供臺外,全無可資考查之處,即宮名題匾也長期為校名木匾所掩;村空人去後,校名木牌脫落,舊名題匾始復顯。此學校遺址正牆洞破,上蓋未殘,今為野營者藏身之好去處。村四週林木欣欣,未有絲毫衰敗現象,遊者至此,總算仍有可賞。

  石砌古道自下七木橋村側西落,直通南涌河篤;中段可向西北走,過嘉龍潭澗流後,從而訪屏南石澗下段,亦復下南涌。